對比項羽,劉邦自己並不善於帶兵打仗,韓信當他的麵也之隻說:“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但是他卻善於用謀,能夠做到群策群力,韓信對此也隻能服輸:“陛下不能將兵,而善降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擒也。”劉邦也曾說:“夫運籌帷幄之中,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響,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二性格
我們可以看下兩人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史記》記載,項羽和劉邦都見過秦始皇,項羽站在人堆裏看著秦始皇說:“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代替他!二劉邦卻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哎呀!一個人就該這樣活著呀。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劉邦是一個很現實,很有心計的人,而項羽卻是一個十分血性的漢子,他有很遠大的抱負。
我們再看下另一件事,當時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親,威脅要殺來煮肉,劉邦聽了卻回答,我們已經結拜為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煮肉請分我一杯羹,其殘忍可見一般,而項羽終因“優柔寡斷”而失天下,劉邦為天下卻可以連父親都不要。
一說到項羽的優柔寡斷,人們總是把它與鴻門宴聯係起來。很多人指責項羽當時不聽從範增的勸告,在宴會上輕易放走劉邦,最後落了個自刎烏江的下場,留下慘痛的曆史教訓。假如他在宴席上結果了劉邦,那麼曆史很有可能就因此改變了。可以說大多數史家幾乎眾口一詞認定項羽優柔寡斷,鴻門釋劉是一個戰略抉擇的錯誤,埋下了失敗的禍根。那麼,是否這次宴會上項羽真就是婦人之仁,優柔寡斷了呢?
我認為不然。理由有以下幾點:
一“成者王侯敗者寇”傳統觀念。
項羽最終失敗,人們才把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貶得一文不值;設想一下,假如楚漢戰爭的勝利者是項羽,人們又將作何感想呢?也許鴻門釋劉成了項羽的一則美談。其實,細讀《項羽本紀》我們會發現,司馬遷雖然對項羽表示了惋惜之情,對項羽的一些言行也頗有微詞,但司馬遷從頭至尾沒有否定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表現,也沒有肯定放走劉邦是項羽失敗的原因。
二曆史發展的因果聯係
鴻門宴與楚敗漢勝的結果不能不說一點關係也沒,但這絕不是主因。關於項羽失敗的原因,司馬遷總結了三點:其一是背關懷楚,即是放棄了關中這一戰略要地;其二是放逐並殺害義帝,因而在政治上陷入被動;其三是迷信自己的氣力而不學古代賢君以德感人。因此,項羽之敗不在於鴻門宴,即使劉邦命喪鴻門,也會有“張邦”、“陳邦”的出現。
三當時的局勢
項羽是楚貴族之後,楚亡後,複仇與稱霸是他一切行動的支配原則。在此看來,當時秦患未除,他還需要劉邦的配合,如果輕易殺掉劉邦會引起諸侯的不滿和恐慌,造成抗秦聯盟的破滅。其二是,劉邦並不是他實現目標的攔路虎,他完全有實力控製局麵,不需要運用“斬首行動”讓自己背上“不仁不義”的惡名。其三是項伯的撮合和劉邦的降貴紆尊的登門謝罪。項羽識不破劉邦,隻能證明劉邦偽飾技藝的高明,做假技巧的高強,說謊本領的高超,碰上這樣一位政治人物,項羽又豈能奈他何?
項羽最終還是在烏江選擇了自刎,他的死不得不說是一種意識到的犧牲,是因為它已樸素的認識到超出悲劇世界之上的關於人生價值最高標準,因而也就值得用死來捍衛自己的尊嚴,肯定自己的價值。在這裏,我是更加欣賞項羽的,項羽是個不擇不扣的大英雄,而劉邦在我心中隻能算是政治家。
不管有多少的遺憾,劉邦還是建立了漢朝。漢朝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的一個強盛、富饒的王朝,它繼承和鞏固了秦朝開始的統一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成為東方第一帝國,與西羅馬並稱兩大帝國。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帝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匈奴帝國戰敗而向北狼狽逃遁。張騫出西域首次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中國從此成為世界貿易體係的中心。正是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而漢朝人也樂於這樣稱呼自己,“漢”從此成為了偉大的中國華夏民族的永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