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之爭(2 / 3)

三年初,楚軍對漢軍正麵防線發動攻勢,數次切斷漢軍運糧甬道,攻占滎陽、成皋。劉邦敗逃關中。為調動項羽,分散其兵力,擺脫固守城池,被動挨打的局麵,劉邦采納謀士轅生建議。於五月率軍出武關,兵至宛(今河南南陽市)、葉(今河南葉縣西南)。項羽急於尋漢軍主力作戰,果然率軍自滎陽、成皋南下宛、葉。漢軍堅壁不戰。此時,彭越攻占楚後方重鎮下邳(今江蘇睢寧北古邳鎮),迫使項羽回師解救。漢軍乘機迅速北上,收複成皋。六月,項羽回軍,對漢軍發動第二次攻勢,再占滎陽、成皋,並揮軍西進。漢軍敗至鞏縣(今河南鞏縣西南),深溝高壘,阻擊楚軍。為減輕正麵壓力,劉邦遣劉賈,盧綰率兵2萬增援彭越,在楚後方攻城略地,斷楚糧道,迫項羽第二次回兵東擊彭越,漢軍再次收複成皋。

三年(前204年)八月,魏王豹踞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反漢,威脅漢軍側翼。劉邦先派酈食其遊說未成,即命韓信率軍進攻。韓信突襲安邑,生擒魏豹。劉邦繼而采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少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漢書&8226;韓信傳》)的建議,給韓信增兵3萬,開辟北方戰場。

三年十月,漢王劉邦命令張耳與韓信率兵越過太行山,與趙軍戰於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南),韓信一反常規,背水設陣,大敗趙軍。隨之乘勢不戰而降燕。四年十一月,又大破齊、楚聯軍於濰水(今山東濰河)之濱,平定齊地。至此,韓信東進2000餘裏,從東、北兩麵形成對楚軍的戰略包圍態勢,直接威脅楚大後方。四年十一月,劉邦在正麵對楚作戰的同時,遣謀士隨何遊說九江王英布叛楚附漢。英布據有九江(郡治壽春,今安徽壽縣)、廬江(郡治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二郡,具有相當實力。英布歸漢,項羽側翼危急,忙遣龍且進攻九江軍。劉邦達到了在南方牽製、分散楚軍之目的。項羽第二次率軍東擊彭越,兵至睢陽(今河南商丘西南),聞漢軍再次收複成皋,急忙引兵回救。漢軍據險堅守,雙方在廣武(今河南滎陽東北)形成對峙。是時,楚軍北有韓信據齊地威脅都城;腹地有彭越遊動作戰,又須分兵南據九江,以致兵力分散,腹背受敵,糧草匱乏,欲戰不能。劉邦則據滎陽、成皋之戰堅守不戰。五年八月,楚軍糧盡,被迫與劉邦訂立和約“中分天下”(《史記&8226;項羽本紀》),劃鴻溝(古運河,位於今河南滎陽以東)為界,東歸楚、西屬漢。楚漢兩軍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兩年零五個月後,最終休兵罷戰。

五年九月,項羽遵約東撤,劉邦亦欲西返。張良、陳平認為“漢有天下太(大)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疲)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史記&8226;項羽本紀》)。劉邦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合圍楚軍。五年十月,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南),因韓信、彭越按兵不動,未如期會師,遭楚軍早擊,大敗,被迫堅壁自守。劉邦從張良計,分別給韓、彭割地封王。十二月,調集韓信、彭越、英布、劉賈等各路大軍40萬人,將10萬楚軍包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楚軍兵少食盡,屢戰不勝。夜聞楚歌四起,軍心瓦解。項羽率800騎突圍南逃,劉邦派兵追擊。項羽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蘇皖界上的烏江鎮)兵敗自刎。垓下一戰,劉邦全殲楚軍,獲得最後勝利,建立了西漢王朝。

楚漢戰爭曆時3年多,戰地之遼闊,規模之巨大,用兵韜略之豐富,前所未有,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戰爭的結果是劉邦笑到了最後,那讓我們來對比下這兩位曆史人物。

一謀略

我個人的觀點是項羽有勇有謀,項羽的勇表現在當他被圍垓下,僅剩二十八騎突圍時,他依然單槍匹馬衝入漢軍之中,力斬督尉,再奪軍旗,殺數十百人。他的謀也有很好的體現。《項羽本紀》記載,他年少數就有叱吒風雲之誌,取代帝王之心,“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乃學“萬人敵”的兵法,因此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反映在戰場上,巨鹿之戰中項羽力勸統帥出擊,顯示了其對戰略形態的正確判斷;項羽運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獲得巨鹿之戰的勝利;項羽運用“恩威並舉”的方法收降秦最後一支主力部隊,顯示了他“分化瓦解”的戰略思想:在楚漢第一場大戰中,項羽運用迂回包抄戰術,采用突擊的方法,以三萬兵卒挫敗十餘萬鎮守彭城的漢軍,由此可見項羽熟諳兵法,有勇有謀,“‘所當者破,所擊者服’,並非誇大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