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中原(3 / 3)

客曰:“夥頤!涉之為王沈沈者!”意思是說陳涉大王的宮殿高大深邃啊!我們可以看到陳涉在稱王以後的生活已經變味了,開始奢侈起來。前麵說到過,在他為人種地的時候,有一天他跟夥伴們在田邊休息,對夥伴們說:"咱們將來富貴了,可別忘了老朋友啊!可以在他稱王後,“諸將以其故不親附,此其所以敗也。”陳王的故舊知交都紛紛自動離去,沒有再親近陳王的人了。這就是他失敗的第二個原因,不講信義,失去人心。

曆史並不會因為某一個人物的失敗而停下前進的步伐,在陳勝這支起義軍覆滅的同時,另外一股力量正在與秦軍生死搏鬥著,為首的將領至今被世人所傳誦,他的許多事跡令人為之振奮也另人遺憾。他被後人尊稱為“西楚霸王”,他的那句“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蕩氣回腸,讓人倍感哀涼。這就是一代英雄項羽,楚國名將項燕後代,他率八千子弟兵起義,兩路分兵攻取鹹陽掃滅秦國,項羽欲統一全國,與沛公劉邦決戰五年,最後不聽亞父範增之言,九裏山誤中韓信大陣,楚軍全軍覆滅,項羽自刎烏江。

楚霸王項羽的一生,生逢亂世,相機而起;勇冠三軍,叱吒風雲;引兵北上,逐鹿中原,問鼎鹹陽,裂土封王,最終卻因他自身性格弱點釀就了他的人生悲劇。隨著烏江渡口的那一道長劍血光,項羽的悲劇命運劃上了一個令人遺憾的句號。悲劇的曆史隱藏著悲劇的人物命運。項羽的性格悲劇從楚漢戰爭的史實中得到了印證。

站在曆史的長河邊.麵對項羽的人生悲劇,徒歎“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不是我們應有的積極態度;我們應該在今後的人生曆程中,不斷磨煉自己的意誌,反複錘煉自己的性格,把握住自己的命運之舟,更好地駛向人生海洋的理想彼岸。

讓我們聽聽司馬遷的聲音,司馬遷在《史記&8226;項羽本紀》裏記載:“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嚐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陳涉首先發難,各路豪傑蜂擁而起,你爭我奪,數也數不清。然而項羽並非有些許權柄可以憑藉,他趁秦末大亂之勢興起於民間,隻三年的時間,就率領原戰國時的齊、趙、韓、魏、燕五國諸侯滅掉了秦朝,劃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項羽發出,自號為“霸王”,他的勢位雖然沒能保持長久,但近古以來象這樣的人還不曾有過。至於項羽舍棄關中之地,思念楚國建都彭城,放逐義帝,自立為王,而又埋怨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難了。他自誇戰功,竭力施展個人的聰明,卻不肯師法古人,認為霸王的功業,要靠武力征伐諸侯治理天下,結果五年之間終於丟了國家,身死東城,仍不覺悟,也不自責,實在是太錯誤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滅亡我,不是用兵的過錯”這句話來自我解脫,難道不荒謬嗎?

這就是司馬遷對其一身的總結,讚揚中帶有責備,遺憾中帶有無奈。那我們就順著曆史的步伐去品讀一下霸王項羽,看下他那波瀾壯闊的一生。請看下講:“西楚霸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