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眾多運動員當中,有很多是帶傷堅持鍛煉,經過堅韌不拔的努力,最終仍然為祖國的體育事業做出貢獻,為國家贏得了榮譽,受到人民的敬佩。說起這樣的人物,在我國體壇上不勝枚舉,這裏給大家講一名我國舉重運動員姚永方刻苦鍛煉的事跡。
姚永方是我國舉重愛好者早已熟知的運動員。他20多歲時,曾兩次榮獲輕量級全國舉重冠軍。
然而,1961年底,正當他刻苦訓練,攀登新高峰時,不幸將腰扭傷了。姚永方覺得,自己雖然局部有傷,卻渾身有勁,仍然可以為祖國做貢獻。他主動要求到常州市化工修建安裝工程隊起重隊去,當一名起重工人。
從姚永方選擇這項工作中可以看出,他內心裏並不想完全放棄舉重這個行當,同時也可以看出他離開舉重隊內心是痛苦的,他之所以選擇“起重”這項工作,是因為“起重”與“舉重”,都是把重物通過一定手段使之離開地,這是它們的共性,而不同的是一個是靠機械動力,一個是靠人的體力,但畢竟都是把重物托起。所以,姚永方多多少少也可以從起重工作中彌補一下自己內心的不平衡。
也正是起重工作無時不在激起姚永方重新走上舉重場的念頭,每當一塊重物被高高吊起時,姚永方內心是十分的不平靜。他想著想著,又下決心要業餘堅持鍛煉。他白天堅持工作,晚上抓緊自學起重技術,同時堅持鍛煉身體。開始,腰傷還沒好,他就練仰舉,增強胳膊的勁兒;打籃球,鍛煉身體的靈活勁兒;有時還練長跑,增強耐力。
結果隻用半年多的時間,受傷的腰部就恢複了健康。隨後,他又堅持下班後到體育場健身房練舉重,效果很明顯。一連好多年,他從沒因為生病請過假,年年出滿勤,許多緊張艱巨的生產任務,他都搶在前頭,很好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1968年6月的一天,又發生了意外。姚永方的左手腕在吊袋時被重物壓斷,造成粉碎性骨折。醫生為他取出了碎骨,鑲上不鏽鋼,縫合了傷口。一個月後,他發現手掌發黑,手指不能屈伸。
為了早日恢複健康,姚永方在治療的同時,又開始了更艱苦的鍛煉。經過一個來月的手指和手腕的屈伸動作的反複鍛煉,傷手開始有了血色,也能微微屈著握拳頭了。但這隻受傷的手仍然無力,就連一個飯碗也端不動!
姚永方為此內心十分焦急,他忍著疼痛,開始進行手腕屈伸負重鍛煉。先用木棍鍛煉,一個月後改用鐵管,練了兩個月就耍起了鐵杠子,又過了三個月,他竟然可以練舉重了。可是畢竟是受過傷的腕子,一提杠鈴,手腕受傷部位又酸又疼,使他渾身直冒冷汗。
同誌們看了都很心疼他,有的說:“你的腕子剛好一點,歇歇再練不好嗎?當心別把腕子再搞斷了。”可姚永方知道,適量的鍛煉,能鞏固和調整骨折的位置,促進受傷部位愈合,恢複功能。於是,他咬緊牙關,忍著疼痛,繼續練了下去。就這樣,他按照自己的身體情況,循序漸進,逐漸加大舉重的砝碼。經過一年的艱苦鍛煉,他的挺舉成績居然達到了130多公斤!
1976年,他東山再起,英姿煥發地參加了江蘇省舉重比賽,獲得了次量級全省第二名。這個成績雖然不算驚人的成績,但對一個曾經遭受過腕子粉碎性骨折的運動員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靠的是什麼?堅強的毅力和刻苦的鍛煉!
姚永方對自己取得的成績並不滿足,在此基礎上,他仍然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確定了更高的目標,鍛煉更加刻苦。1978年2月底,在一次比賽中,他又奪得了重量級挺舉全省第一名。
他不僅在體育方麵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工作上也越做越出色。1977年,他被提升為起重副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