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魯迅談運動(2 / 2)

“運動之時間及速率,宜以漸進,徐徐益其度。”這就是說,體質弱的人運動應該先從容易開始,以後再慢慢提高運動的速率,增加運動的強度。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慣以“胖”或“瘦”作為身體好與不好的標準。魯迅先生則認為,這種觀念實際上並不準確。譬如“胖”,便不足以說明身體的強健。要“胖”得肌肉結實,有彈性、富光澤,這才是真正強健的標誌。

如果一個人忽視體育鍛煉,單是靠所謂“吃得好”,發“胖”了,這種臃腫的“胖”其實正是一種病態。魯迅先生在《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裏曾寫道:“人必有所缺,這才想起他所需,……富翁胖到要發哮喘病了,才去打高爾夫球,從此主張運動的緊要。”有些青年發“胖”了,希望自己能“瘦”一點,於是寫信向魯迅求教,想借助於某種藥物來達到目的。

魯迅先生即在複信裏指出:任何藥物都未必有效,根本的辦法是要重視運動。他在給同鄉青年章廷謙的信上寫道;與其胖也寧瘦,在兄雖也許如故,但這是應該由運動而瘦才好,以瀉醫胖,在醫學上是沒有這種辦法的。

魯迅先生非常熱愛和關心青年的成長,教導他們要鍛煉好身體,他說:“身體不強健……這於戰鬥是有妨礙的。”因此,他希望肩負將來的青年們,不但要有革命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和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有強健的體質。

魯迅先生在廈門大學執教時,他感到值得高興的事情之一就是:“此地之學生似尚佳,清早便運動,晚亦常有……”因為在魯迅先生看來,“運動”將會給青年一個“健全的身體”。

著名的體育教授馬約翰曾說過:“動是健康的源泉,也是長壽的秘訣”。魯迅先生就是一個典型的實證。他從小身體單薄、瘦弱,在青少年時曾感染了肺結核病,如不經常運動,不注意健康,就很難想象在以後“風沙撲麵,虎狼成群”的歲月裏,他怎樣用那支筆承擔著與敵人搏鬥的艱巨任務。

魯迅先生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忘我地工作著,當他晚年痼疾發作的時候,他謝絕了出國就醫,堅持在中國的土地上為中國人民戰鬥到最後一息。一位為他診斷的歐洲肺病專家,對魯迅能有這樣強的抵抗力感到吃驚,稱讚魯迅是“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國人”。

魯迅先生曾寫信告慰他的母親:男蓋從少年時即有肺病,至少曾發病兩次,又曾生重症肋膜炎一次……但當時竟並不醫治,且不自知其重病而自然痊愈者,蓋身體底子極好之故也。魯迅先生所說的“極好”的“身體底子”,就是他從青少年時代就很重視體育鍛煉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