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蔡元培提倡體育(1 / 2)

蔡元培是浙江紹興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等職。戊戌變法失敗後,棄官回原籍興辦教育,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

1902年在上海創辦愛國學社和愛國女學校,後者設有專門的體育科。1904年組織光複會,任會長。1912年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27年後,曾任國民黨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常委、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

“七·七”事變後,擁護國共合作,主張堅決抗日。1932年,同宋慶齡、楊杏佛等在上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被推為副主席,積極營救被捕的共產黨員和愛國人士。1938年,被推為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名譽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對中國近、現代教育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在他的全部教育思想中,重視體育的思想也很突出,並親自抓體育。

早在20世紀初,蔡元培已立誌於民主革命,在愛國學生中竭力開展軍事訓練,他自己也剃了頭親自參加操練。民國成立後,蔡元培進一步提倡體育。他分析了封建社會中的婦女為什麼特別懦弱?為什麼“不幸地方有爭戰之事,敵兵尚未至,畏而自盡者比比矣”?

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皆不運動不發達其身體之故,卒善成懦弱性質,以減殺其自衛之能力與膽量也。”後來他還指出,中國婦女若要“解除傳統的鉗製,與世界出類拔萃的婦女競爭,則必鍛煉其體格與心智之能力”。

因此,他把體育作為學校培養人格的首要任務,說:“身體與精神,均含有一種潛勢力,隨外部環境而發達”。運動就能使之發達,反之就會萎縮。因此,他一再告誡學生要“切勿間斷”,即使畢業之後,擔任別種事業者,亦當時時練習。”

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學任校長,當時的北京大學是一所封建思想、舊文人習氣十分濃厚的“學府”。有些人埋頭讀死書,也有些紈絝子弟生活放蕩。蔡先生到校第一天講話就嚴厲指出,“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責,不當以大學升官發財之階梯。”

蔡元培也考慮到,“終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無娛樂之事,必感身體上之苦痛”,所以竭力創辦體育會、音樂會、書畫研究會等組織,“以正當之娛樂,易不正當之娛樂,庶以道德無虧,而於身體有益”。

由於當時封建思想比較嚴重,學生上體育課被一些守舊的人視為“喪風敗俗”。蔡元培深感提倡體育並不是靠命令能辦到的,他到處宣傳體育的重要性,喚起人們思想上重視它。

1917年4月,蔡元培在中國大學4周年紀念會上講:“吾人在校肄業,即為預備及欠債時期;畢業即入還債時期矣……故吾人一生,定以第二時期為最重要。然此種工作,亦不能不有預備。此科預備有二:一、材料之預備,如學生之課程是也。二、能力之預備,即學校為鍛煉吾人體力、腦力之助,又以職教員之訓練及其所授於吾人之模範為修養之助。”

同年5月,蔡元培又應邀赴天津演講,反複強調體育的重要,他說:“有健全之身體,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體柔弱,則思想精神何由發達?”當時周恩來同誌還筆錄了他這個論德育、智育和體育的演講詞,並寫了按語,發表在南開中學的《校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