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戚繼光的“因材授器”(2 / 2)

這樣用長牌一麵,藤牌一麵,狼筅兩把,長槍四支,短兵兩件,火兵一名為一隊,結成一個作戰小組。這樣就形成一個組織嚴密,長短兵器選用,刺衛結合的戰鬥小組。經過嚴格訓練,戰士各有專長,又能緊密配合,就是一個堅強的戰鬥集體了。

當每個人的訓練項目確定之後,戚繼光又對訓練提出“從嚴從難,賞罰分明”的要求。他說:“凡人之血氣,用則堅,怠惰則脆。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君相亦然,況於兵乎。但不宜過於太苦,是謂練兵之力。”

“凡兵平時所用器械,輕重分兩,當重於交鋒所用之器。重者既熟,則臨陣用輕者,自然手捷,不為器械所欺矣!是謂練手之力凡平兵時各兵須學趨跑。”一氣跑得一裏不氣喘才好。

“如古人足囊以砂,漸漸加之,臨陣去砂,自然輕便,是謂練足之力。凡平時習戰,人必重甲,何以重物,勉強加之。庶臨戰身輕,進退自速,是謂練身之力。”

這些隻是一般的身體訓練。此外還對各種軍事武術訓練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並在一定時間內進行比較檢試。初試定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則。再試時“如原等者不賞,進一則者賞銀一分,進二則者賞銀二分,趨進一等賞銀五分。一次原等免責,二次原等打五棍,三次原等打十棍,五次以上原等不進者,打四十棍革退。”這樣嚴格要求,又配以賞罰,其戰士軍事武藝日新月異。

戚繼光不僅在武藝訓練實踐中積極探索大膽改進,為中國古代培養了一批武術人才,而且在武術研究上也卓有創見。他在《紀效新書》的“長兵短用篇”、“比較武藝賞罰篇”和“拳經捷要篇”中,對中國武術提出了許多精辟論述,詳細記述和分析了當時的武術狀況,提出了槍、棍、拳、刀的各種訣要,對總結和發展古代武術做出了貢獻。

“拳經捷要篇”記載有宋太祖32勢長拳、6步拳、猴拳、囮拳、溫家72行拳等。他提出練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腳法輕固,進退得宜,腿可飛騰”的技術要則。

同時,他根據當時流傳的拳種,博采16家之長,編製了“勢勢相承,遇敵製勝,變化無窮”的32勢。他認為“大抵拳、棍、刀、槍、叉、鈀、劍、戟、弓、矢、鉤、鐮、挨牌之類,莫不先有拳法活動身手。”

戚繼光提出了“其拳也,為武藝之源”的論斷,並大力提倡各種拳法“兼而習之”,以達到“上下周全”、“首尾相應”的全麵技能。戚繼光所有這些武術思想,對中國武術和軍事體育的發展,起過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