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戚繼光的“因材授器”(1 / 2)

戚繼光是山東蓬萊人,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武術家。

戚繼光出身將門,曾祖父諫,膂力過人,曾和猛虎鬥,父景通,曾任都指揮使,武藝精熟。戚繼光武舉出身,17歲以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從此開始了戎馬生涯。

1555年調浙江,任參將,抵禦倭寇。此時,他見舊軍素質不強,至義烏招募農民礦工,編練了一支“戚家軍”作為抗倭主力,他練兵有方,士兵身體素質好,武藝高,先後在浙江、福建、廣東等地連戰告捷,屢破倭寇,從而解除了東南倭患。

1567年被調至北方,鎮守北方要塞薊州,在鎮16年,他嚴格訓練士卒,並製定了一套守邊方略,並修築和改建了部分長城。張居正死後,他被調離薊州,至廣州任總兵,不久即遭排擠而解甲歸鄉。59歲死於故鄉蓬萊。

戚繼光平生著述甚豐富,除了詩文集《止止堂集》之外,其他多數為兵書,其中以《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影響最大,一直被兵家奉為必讀之書。他對練兵、治械、陣圖等都有創見。

戚繼光治軍30多年,重視軍事體育,善以武藝強兵,並總結了一套武藝訓練的經驗。他的軍事體育理論和實踐,對後世軍事訓練和武術運動有重要影響。

戚繼光在武術訓練方麵的思想與明代名將俞大猷有共同之處,主張武藝訓練重實戰,講實效,反對“花法”、“虛套”,提倡“對打”、“對練”,反對脫離攻防的“單練”。尤其強調體質全麵訓練,主張“練心之力”,“練手力”,“練足力”,“練身力”。

在此基礎上提出“因材授器”等原則。這種既強調體質“全麵訓練”,又主張“因材授器”,因人而異,把古代武藝訓練理論大大推進了一步,這是他對中國武術理論發展的重要貢獻。

戚繼光所說的“因材授器”,就是因其材力授習武藝。他說:“藤牌宜於少年便捷,狼筅、長牌宜於健大雄偉,長槍、短兵宜於精敏有殺氣之人,皆因其材力而授習不同。

苟一概給之,則年邁四旬筋力已成,豈能以圓徑二尺之牌,而跪伏委曲,蛇行龜息,以避堂堂七尺之軀,伸縮進退、神出鬼沒,以縱橫於鋒鏑耶?即若狼筅、長牌授之以少年健兒,筋力未成,豈能負大執重、老老成成,立於前行,以為三軍之領袖翼蔽也載!”

基於上述道理,戚繼光主張擇年老力大一人付以長牌,年少便捷一人為藤牌,將年力健大老成二人為狼筅,將有殺氣、有精神30歲上下的身強力壯好漢為長槍手,又長槍之次者二人為短兵,將老實有力者一人為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