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今河北淶水縣人。東晉名將。
公元317年,晉朝皇族司馬睿在江南建立政權,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史稱東晉。東晉統治集團隻想偏安江南,不圖收複中原。南渡的人民思念故土,要求同留在北方的人民一起抗擊外來侵略者。祖逖就是當時主張北伐恢複中原的代表人物。
祖逖有一位極為知己的好朋友,名叫劉琨,祖逖和劉琨同為司州主簿,兩人誌同道合,感情也特別好。有一段時間,他們同睡在一張床上,共用一條被子,談論國家大事,有時通宵達旦而不知疲倦。
每天雄雞報曉,他們就起床在庭院裏舞劍,來鍛煉體魄和意誌,練習武藝,準備隨時好報效國家。有一天,剛到半夜雞就叫了,祖逖照樣把劉琨叫醒,說“此非惡聲也!”
意思是說,半夜裏雞把我們叫醒正是促成我們幹一番事業,這不是什麼壞聲音啊!於是兩人就乘著月光舞劍到天亮。經過長期的、艱苦的鍛煉,不僅強壯了他們的身體,也提高了武藝,因而進一步增強了他們幹一番大事業的決心。
公元311年,匈奴貴族劉聰攻陷了西晉的京城洛陽。祖逖和當時許多北方人一樣,扶老攜幼到南方避難。在長途跋涉的路途中,他主動指揮群眾,將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病幼的人,還將自己的糧食分給缺糧的人,所以一到泗口(今江蘇境內),大家都推選他為首領。
後來他們渡江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定居下來。這時江南暫時沒有戰爭,生活上比較安定,但北方各族統治者爭奪地盤,互相作戰,這對西晉收複中原是一個極好的有利時機。
祖逖抓住這個時機向當時的琅琊王司馬睿建議:“國家的動亂,胡人的入侵,完全是由於王室爭權而引起的。現在百姓雖然遭受戰爭的痛苦,可人人都懷著奮起殺敵的決心。如能讓我率領一支軍隊北伐,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起來響應,國家的恥辱可洗雪,中原的故土可恢複。”
司馬睿安於現狀,不想北伐,可又不好說反對,就給祖逖以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的官銜,隻給他千人口糧,3 000匹麻布,無一兵一卒,一刀一槍,讓他自行招兵買馬,出師北伐。
公元313年,祖逖帶領隨從他流亡到江南的親族和同鄉百餘家,渡江北上,準備收複失地。當祖逖率領船隊行駛到長江中流的時候,他擊楫並鄭重嚴肅地向著江水、向著部屬發誓說:“長江可以作證,我祖逖如不能收複中原,誓不回江東!”
過江以後,他在淮陰屯駐,一麵打造兵器,一麵招兵買馬。淮河流域的農民紛紛參加,很快就組成了一支2 000多人的隊伍,得到了各地人民的積極響應。
祖逖收複北方後,還在這個地區發展農業生產,招收從匈奴和羯族統治地區逃亡出來的人民,改善軍民生活,受到了人民的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