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葛洪的“胎息”養生(1 / 2)

東晉時期著名醫學家葛洪,著有《肘後方》、《金匱藥方》、《抱樸子》等書。

其代表作是《抱樸子》,分內外篇。內篇20卷,談“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外篇50卷,評論“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反映作者內神仙而外儒術的根本立場。

葛洪的養生方法主要體現在《抱樸子》內篇之中,他的養生方法,概括起來,就是“服丹守一,與天相畢;還精胎息,延壽無極”;“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這些方法中,有精華,也有糟粕。

葛洪作為一個醫學家,他的養生之道,在附和神仙方術的同時,還繼承了前人的導引術(導引是中國古代的醫療體育和養生方法)。他提倡“胎息”,即模擬胎兒呼吸的行氣方法,強調“導引”。

葛洪說:“養生之盡理者……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他所講的“榮衛”,是指人的營養作用和防衛機能,通常泛指祖國醫學所講的“氣血”。“宣動榮衛”,就是暢通氣血,使它不滯著受阻,引起疾病,從而達到健身目的,即“療未患之患,通不和之氣”。

葛洪對“導引”的這種認識是積極的、正確的,是他養生思想中的精華。在導引的形式和方法上,葛洪提出:“夫導引不在於立名、象物、粉繪、表形、著圖,但無名狀也。或屈伸,或俯仰,或倚立,或躑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導引”的見解。

這段話的意思是,導引的形式和方法,不要拘泥於名稱、圖像、術式,不管坐、臥、立、走,都可以隨意“導引”。葛洪的這些見解,為導引的推廣、普及和創新,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葛洪的養生方法具有一定的開拓性,不拘泥於某一種方法。他作為一個醫學家除了重視藥養之外,還重視“行氣”。“行氣”是道家的吐納之道。他在《抱樸子·至理》中重申了他對“行氣”的看法:“服藥雖為長生之術,若能兼行氣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氣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

葛洪重視“行氣”養生,並主張用“胎息法”。其具體方法是:“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已。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自耳聞其氣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漸習轉增其心數,久之可以至千。”

葛對呼吸與壽命長短的關係的認識,雖然不可能達到現代科學認識的高度,但他倡導的“胎息法”,類似印度的瑜伽術(一種調息、靜坐的方法)。

瑜伽師認為,呼吸與壽命有密切的關係,並用了一些事實來證明:狗每分鍾呼吸50次,活14年左右;大象每分鍾呼吸20次,活百年;蛇每分鍾2—3次,活500年左右;人每分鍾14—16次,活百年以上。他們的結論是呼吸越少,壽命越長。這個結論與葛洪“胎息”養生法有共同之處。

至於這個結論是否科學,這是醫學上的研究課題,我們這裏暫且不論。但葛洪的“胎息”養生法,的確為中國的養生學和醫學提出了一個十分有價值的研究課題,這是很了不起的,也是對養生理論的一大貢獻。

葛洪關於養生的方法所涉及的麵比較廣,他在《抱樸子·內篇·極言》中談到了一些養生方法。他在書中提到:“養生之方,唾不及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久視,坐不至久,臥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饑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過多……

“不欲甚勞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車走馬,不欲極目遠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飲酒當風,不欲數數沐浴,不欲廣誌遠願,不欲規造異巧。冬不欲極溫,夏不欲窮涼,不露臥星下,不眠中見肩,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不欲冒之。”

衣、食、住、行各方麵都講到了,突出了以“養”為主,不足之處是缺乏“動”,基本上屬於保守的養生方法。

王羲之練“鵝掌戲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他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他寫出的字如“龍躍天門,虎臥鳳闕”,氣勢飛動,他的書法為曆代學書者推崇,被尊為書聖,影響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