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荀子的養生主張(1 / 1)

荀子是戰國時趙國即今山西南部人。中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戰國末期,封建社會已逐漸形成,荀子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的立場,維護新興的封建製度。他的思想反映了當時新興地主階級在政治經濟上統一的要求。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最後的一位大師。

荀子批判地繼承了孔子以來儒家的思想傳統,又批判地吸取了道、法、墨各家學說,成為先秦時期集諸子百家之大成的古代唯物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遺留下來的著作經後人整理成《荀子》一書,共20卷,32篇。

在荀子現存的著作中,除涉及哲學、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和美學領域外,也涉及到養生領域。他不算是一個養生家,但有些養生主張,對後世影響很大。

荀子養生思想比較豐富,歸納起來,其最大的特點是主張在“養”的基礎上要“動”。他說:“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論》荀子所說的“養”,指的是人類得以生存所需要的一切物質,包括衣、食、日光、空氣、水、居住設備等。“備”是齊全的意思。“養備”,即盡可能地利用自然界具有的為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

“動時”,就是經常活動身軀。在荀子看來,一個人如果在飲食、起居等生活方麵注意調養,並且經常進行身體活動,就不會得病,反之,就不能有健康的身體。

荀子的這種“動以養生”的主張,既繼承了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後來被寫進《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方法,如“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等,也概括了當時社會上一些“導引之士”、“養形之人”所實行的養生方法,包括“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等。

實踐已經證明,荀子的這種動養結合的養生主張是十分正確的,是中國古代養生理論寶庫中的精華,為後來的養生家所繼承和發展。

荀子主張,凡養生的人要“重己役物”。“重己役物”的意思就是看重自己而役使外物。這是荀子針對一些人“以己為物役矣”,即自己被物質欲望所奴役而說的。

荀子說這話的意思,是要人們正確對待人的欲望,不要因縱欲而危害身體、敗壞德行,最後成為一個“雖封侯稱君,其與夫盜無以異”的人,就是說,雖封為諸侯,稱為國君,但仍然和盜賊沒有什麼區別。

荀子看到,“外重物而不內憂者,無之有也”。即拚命追求物質欲望的人,內心沒有不憂慮的;成天憂心忡忡,肯定會影響健康。因此,荀子問道:“其求物也,養生也?鬻(音玉,出賣的意思)壽也?”

意思是,追求物質欲望,是為了保養生命呢?還是出賣生命呢?荀子“重己役物”的主張是針對那些“以己為物役”的人而言的,一個人不能整天不顧一切地追求物質,被物質所奴役,那樣會傷害身體,所以要克服“以己為物役”,要節欲。

荀子“重己役物”的主張,雖然重在安邦治國,維護新興地主階級的封建統治,但在養生領域,它仍然不失為“養身”、“全生”、“盡年”的方法之一。

荀子重視養生,首先是由於他“貴生”,對“生”表現了強烈的追求與向往。荀子“貴生”,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以及對統一大業必將取得最終勝利的堅定信念。

荀子“貴生”,但不貪生、偷生,必要時可以舍生忘死。這在兼並戰爭方興未艾、新興地主階級正為統一全國而征戰不休的戰國時期是積極的。

荀子養生主張的形成,是與他具有的“製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義的自然天道觀分不開的。荀子認為,天是無意誌的自然物,它有著自己的運行規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人的吉、凶、禍、福、病、痊、貧、富,全在人為而非天所決定。他否定天命,主張“明天人之分”和“製天命而用之”。

這種用人事來代替天意,用人力與自然界作鬥爭,並使天地萬物都為人所征服、所利用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不但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在確立和鞏固封建專製統治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為他自己的養生主張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

荀子“製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導致了他對人、對人的能力、人的健康的高度重視;而人們通過“養備而動時”,贏得了健康的身體,聰敏的能力,為人們征服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條件,進而又證明了“製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的無比正確。

荀子的養生主張之所以對後世影響很大,其道理就在於他從唯物主義思想出發,認識養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