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漫的生命旅途之中,我們應當且行且珍惜。因為珍惜,所以我們懂得尊重每一朵花的恣意開放,尊重每一個生命的獨立與自由。因為知福,所以我們惜福。人與物、人與人,都是在一個特定的時空裏相遇,一切皆是緣,惜緣即是惜福。
愛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就要惜情;愛護才華橫溢的人,就要惜才;愛護彼此之間的緣分,就要惜緣;愛護飛逝的時光,就要惜時;愛護自身的力量,就要惜力;愛護來之不易的福報,就要惜福,等等。
人活在因緣之中,不僅要知福,惜福,更要造福。已有的福緣是過去因緣造成的,珍惜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擁有,是對生活的一種尊重和感恩。然而,在珍惜當下的同時,我們也要為未來的福緣創造新的因緣。
所謂“種三畝福田,收一世福緣”,就是說人要為自己造福。沒有福緣,珍惜又從何談起?相反,隻有在立身處世中,時刻貫徹自己的信念,抱持一顆愛惜之心,懂得愛,能知福,才能廣結善緣,為自己造福。
與人和氣,處處都有善緣
【佛心智語】
隻有交際的雙方“知和而和”,才能和衷共濟。正如世間緣分不可強求一樣,佛家講一切隨緣,但隨緣並不意味著隨便。
美麗的鮮花,因為有了綠葉的依偎,才顯得清麗與鮮潤;藍藍的天空,因為有了白雲的徜徉,才顯得靜穆與安詳;寬廣的大地,因為有了萬物的擁吻,才顯得和平與安然。
佛家對於“和”的理解,是指一切平順,即在不惹天怒人怨的情況下,任何事情都可以忍讓,以達到彼此交往和氣共融的狀態。“恭敬而不符合禮就會勞倦,謹慎而不符合禮就會畏縮,勇敢而不符合禮就會作亂,直率而不符合禮就會尖刻傷人。”這也就是要人們在遵守禮法的前提下和睦相處。所以,一方麵,“禮之用,和為貴”,“和”是目的;另一方麵,一味地為和而和,不以禮來進行約束,不講原則,也是不行的。所以,隻有交際的雙方“知和而和”,才能和衷共濟。倘若隻有一方去追求和睦,而另一方卻十惡不赦,那麼“和”隻能是幻想。
把這種“知和而和”的觀念應用於普通的人際關係的處理當中,就是既要團結,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又要堅持原則,不搞庸俗的一團和氣,不吹吹拍拍,不各懷鬼胎。隨緣不能隨便,當堅持處不可一味變通。隻有經常處於“知和而和”的狀態,在團體中和諧相處,人們才能達到因和而長久的生存狀態。
很久以前,在雪山下麵住著一隻兩頭鳥,一頭叫優波迦嘍嗏,另一頭叫迦嘍嗏。兩頭鳥有一個生活習性,就是當一個睡覺時,另一個一定是醒著的,這樣它們才能觀察外邊的世界,知曉四周的動靜。
一天,兩頭鳥在一棵摩頭迦果樹下休息,微風徐徐吹來,優波迦嘍嗏漸漸地進入夢鄉,而迦嘍嗏則悠然地看著萬物。這時,一陣風起,帶來了摩頭迦果樹的花瓣,花香也隨之撲鼻而入,醉倒了迦嘍嗏。它心想:這麼美味的花,要是能吃掉該多好啊!可是優波迦嘍嗏還在睡覺呢?迦嘍嗏望了望熟睡中的優波迦嘍嗏,轉念一想:沒有關係的,我吃掉花,到了肚子裏,優波迦嘍嗏會和我一樣,增長能量,蓄養精神的。這樣一想,迦嘍嗏沒有等優波迦嘍嗏醒來就獨自吃了花朵。
沒過多久,優波迦嘍嗏醒了,接著,打了一個長長的飽嗝。它詫異地問迦嘍嗏:“你吃了什麼美味的東西,令我感覺這樣飽,這樣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