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的每一個對手,每一個敵人,對我們來說既是一顆炸彈,又是幫助我們進取的燃料;既是一種孽障,又是一種善緣。對手在折磨我們、打擊我們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給我們帶來種種機緣,讓我們有更多進步的空間。
沒有壓力就不會有動力,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正是對手的追趕才驅使我們向前邁進,驅使我們生命的車輪不斷地滾滾前行。隻有與對手同在,才能改寫我們此刻與未來的曆史。
有人說,世界上的任何石頭都能化作腳下的台階。石頭在成為絆腳石的時候,也是墊腳之石。那些總是抱怨絆腳石太多的人,很難拾起任何墊腳石;而那些能將絆腳石看做墊腳石的人,往往能站在更高的地方俯視。每個對手或敵人,正是這樣一塊讓人越站越高、越站越穩的石頭。所以,我們應該用感恩的心對待對手,給自己修煉身心的時間。
不但如此,若能以大慈悲的情懷將對手化為朋友,將一切幹戈化為玉帛,那麼我們的所得將更加豐厚。
能知福,也能造福
【佛心智語】
珍惜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擁有,是對生活的一種尊重和感恩。然而,我們在珍惜當下的同時,也要為未來的福緣創造新的因緣。
佛教的根本教義是緣起法。所謂緣起,即諸法皆由因緣而起。在佛法看來,任何現象都是由一定的因(起根本、內在作用的條件)、緣(起輔助、外在作用的條件)集合而生起、變化和消亡的。
一言以蔽之,一切現象都是特定條件的暫時集合,既像車子是由各種零件組合而成,又像三捆蘆葦互相支撐而得堅之,若去其一,餘二則倒,若去其二,餘一則倒。佛曾為緣起下了這樣的定義: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因緣的妙就妙在它的不可思議,這個世界上並沒有所謂的偶然,而隻有偽裝或偶然的必然。正因為因緣如此之複雜,所以我們很難看清它或者把握它。
有一天,馬勝比丘在托缽行乞的時候,遇見了婆羅門大學者舍利弗(後成為佛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
舍利弗看見他容貌威儀,不同常人,便問他向誰學道,教義如何。
馬勝比丘便說出了一首偈:“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舍利弗聽了很高興,回去向目犍連(後成為佛十大弟子之一,神通第一)說了,兩個人便攜其弟子一起皈依了佛。
佛度有緣人。其實,很多的事情,在看似偶然的背後都深深地隱藏著必然,而必然又等待著偶然來成全。也許,這就是緣之妙不可言之處。因緣為因與緣之並稱。因,指引起結果的直接的內在的原因;緣,指外來的相助的間接原因。簡而言之,產生結果的一切原因總稱為因緣。萬物皆因因緣之聚散而生滅,即緣起緣滅。
一個人的緣起關係——個人是存在於與周圍環境的關係之上的。個人常常受外界善惡的影響,同時也不斷地影響周圍。例如一個學生受同學、長輩、老師等的影響,從而形成自己的人格。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管是家庭、學校、公司,還是地方團體、國家,我們時時刻刻都置身其中,受它們的感化、影響,同時也予以它們善惡的影響。這種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係,就是相依相成的緣起關係、有機的連帶關係。
作為芸芸眾生中的一員,我們應當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因緣。正如趙樸初感歎因緣的巧妙詩句一樣:“因緣不思議,新昌喜再來。眷眷佳客至,代代好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