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心存善念,身體力行 (3)(1 / 3)

愛是一種循環

【佛心智語】

我們用左手給予別人愛,而這份愛會不斷延續下去,直到最終被傳遞回我們的右手。

《增一阿含經》中有這麼一句話:“隨時念惠施,受福如響應;永已無短乏,所生常富貴。施為眾行具,得至無上位;億施不起想,歡喜遂增益。”意思是說,做人要時時保持施與的善心,這樣最終就能得到福報。

古人一向強調“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就是說,麵對他人的付出,我們必須懂得感恩和報恩。相反,我們自己付出了,自然也能得到他人的回報,正所謂“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有些人辦事之所以做得順利,能得到很多人的幫助,是因為他們以前做過很多好事,也幫助過別人。因此,若想得到好的果報,你就要先付出好的因緣。

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樂於索取,一種樂於付出。吝於付出的人,他們的生活也將死氣沉沉,被幸福疏遠。人活在世上,應該讓別人因為自己而得到益處。隻有學會分享、給予和付出,才會感受到舍己為人,不求任何回報的快樂和滿足。

在生活中,隻要我們超越狹隘之心,主動幫助他人,為世界撒播美麗,善意地看待所有人和事,快樂、幸福和豐收就會時時與我們相伴。不吝於付出,既是一種道德與精神力量的感召,又是一種處世智慧和快樂之道。

靈魂中最美的音樂是善良與付出。在用一顆虔誠而熾熱的心去包容世間一切,並付出自己一切的時候,心靈就能得到超脫。

在《那先比丘經》中記載著佛教大師那先比丘與彌蘭陀之間的一次說經論道。

彌蘭陀問那先比丘:“世間有比皇後更美的人嗎?”

那先比丘說:“有,有慈悲心的人有內在美,這是最美的人。”

彌蘭陀接著問:“誰是世上最富有的人?”

那先比丘說:“懂得布施,肯向別人伸出援手的人最富有。”

彌蘭陀又問:“那誰是最貧窮的人呢?”

“最吝嗇的人。”那先比丘說,“他們一文不舍,就算有家財萬貫他們也顯得最貧窮。”

世事就是這樣,從左手付出愛時,我們便能從右手收獲愛。就像我們在旅途所經之處播撒下各種鮮花的種子一樣,即使我們不會再從同樣的路上經過,但是,這種美的傳播會讓道路兩側鮮花繽紛、生機盎然,會讓我們的心靈無比富足。

我們做人應當像火炬一樣,不是為了照亮自己,而是為了照亮別人。當我們將付出的意識貫注到自身並向周圍洋溢時,身邊的人就能夠感受到我們帶來的濃濃暖意和旺盛的生命力。人的天性是感恩的,他們得到了愛,必定會有所回饋,也許隻是一句感謝,一句讚美,卻足以將愛的溫暖延長。當彼此的愛彙聚到一起時,這股愛的力量便足以令所有人感動。

一個人在其漫長的一生中所走的每一步,都已為他的明天埋下了伏筆。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就如同我們撒下的每一顆種子,在陽光的滋潤下,它們會慢慢生根、發芽、抽枝、開花,最後結出果實。左手付出,右手收獲,整個世界就像一個所有人手牽手的樂園,我們用左手給予別人愛,而這份愛會不斷延續下去,直到最終被傳遞回我們的右手。愛是一種循環,主動去愛世人,那麼我們得到的將遠遠超過我們付出的。

寬心地給予,放心地接受

【佛心智語】

我們不僅要滿懷誠意地給予,而且在接受他人幫助時也要放寬心。這樣,愛才能在不同人群間不斷傳遞。

布施是行善的方式,而行善則是一種美德。善行既可以幫助身處困境的人,又可以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安慰,修行得到提升。然而,布施並非總能順利進行。它之所以受到阻礙,有時候是因為自己不肯施,有時候則是因為他人不肯受。自己不肯施,往往是因為放不下私心;他人不肯受,一方麵是因為自尊不允許,另一方麵是因為施與的方式出了問題。

作家林清玄曾經在《吝嗇的人》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非常吝嗇,吝嗇到珍惜自己的每一根頭發,真可謂“一毛不拔”。他從來都不肯把自己的東西送給需要的人,也從沒有動過布施的心思,甚至連布施這兩個字都說不出口,仿佛話一出口,自己的財物就會有所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