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為了教化此人,便開示他道:“一個人這輩子之所以富有,之所以比別人長得高、長得帥,之所以會遇到一切美事,都跟他上輩子的布施有關。”
在佛祖的開示下,這個人深受觸動,但是仍然無法像別人一樣去順利布施。他找到佛祖,對佛祖說:“世尊,我很想幫助別人,想用自己的財富去救濟窮人,幫助需要的人,但是,每一次要把東西送出去時,我就會感到割肉一般的疼痛。對我而言,布施實在太困難了。”
佛祖靜靜地聽他說完,然後從地上抓起一把草,對他說:“請你把這把草從你的左手交到你的右手中。”
這個人一聽,毫不遲疑地照做了。
佛祖又說:“現在,把你的右手想象成自己,左手想象成他人,然後把這把草再從右手交到左手裏。”
吝嗇的人一聽要把草給別人,就猶豫了,他想得滿頭大汗也舍不得這把草。
佛祖輕輕地在他耳邊說:“難道左手不是你自己的手嗎?”
如此一想,他趕緊把草放到了左手裏。
佛祖要求他反複做幾次,終於,他能夠克服自己心中的障礙,將草交到身邊人的手中了。
經過不斷的練習,這個吝嗇鬼成了眾人眼中的慈善家,他不僅將自己的財富布施給了別人,甚至臨終前把自己的身體也捐獻了出去,最終,他自然得到了無上菩提。
這個故事令林清玄十分感動,他說:“再吝嗇、再壞的人,隻要發心想追求菩提,隻要讓自己朝著美好、光明、良善的地方走,那麼他就可以通過訓練開啟菩提心,成為慈悲的人。”
布施是困難的,因為布施意味著失去,意味著將自己辛苦積攢的財富,艱難獲得的真理,甚至幾十年積累的經驗,不存私心地送他人,甚至可能是陌生人,所以心中難免會有不舍。但是,這種仁慈之心、善良之心,這種分享與互助的感召力,可以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溫馨。
有時候,行善不僅要克服內心的不舍,而且要用一種智慧的方法,以使受施者能夠坦然接受,而不會被傷及自尊。要用一顆寬心去給予,不要心存不舍,更不能半吊子地幫助他人。缺乏誠意的善行對接受的一方來說不亞於一場災難。
行善時應該懷著一顆單純的心,以最純粹的愛心去麵對接受幫助的人,要時時刻刻顧及他人的感受,而不能帶有絲毫高高在上的傲慢心理。我們不僅要滿懷誠意地給予,而且在接受他人幫助時,也要放寬心。麵對他人的善心,不要豎起高高的壁壘,隔絕掉別人的好意和關懷。這樣,愛才能在不同人群間不斷傳遞。
心存善念,身體力行
【佛心智語】
人與人之間隻要有分毫的善念存在,就會像山穀的回音一樣,在山間蕩漾,經久不絕。
佛家提倡普度眾生,具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獻身精神。相傳,地藏菩薩曾為長者子。當時,一佛者路過。長者子見他佛相莊嚴,便心生敬慕,問他如何獲得如此寶相。佛答:“欲得此相,為當久遠濟度一切苦惱眾生。”於是,長者子發下大願:“我從今日至未來劫,悉令一切苦惱眾生脫離苦海,然後我方成就佛果。”意思便是,直到普度眾生,實現眾生脫離苦海,自己才能成佛。地藏的這番大慈大悲,是真正的慈悲。他不是置身事外說說而已,而是真正躬身實行,舍棄一切來愛眾生、度眾生,半點雜質不摻,也沒有任何附加條件。而這便是佛的無私無我之慈悲。
一個官吏問趙州禪師:“和尚會進地獄嗎?”
趙州禪師回答:“老僧第一個進!”
官吏不解地問:“你是得道高僧,修行這麼好,怎麼會進地獄呢?”
趙州禪師回答道:“我不下地獄,誰來教化你?”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趙州禪師這種不計一己幸福的慈悲便是菩薩的慈悲,佛的慈悲。隻看趙州禪師,便可知禪宗的情懷,不在於潔身自好,而在於毫無保留、不帶任何附加條件地幫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