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盡管我已擁有了比別人多得多的東西,但是我仍然不能感到幸福。老人家,請你把幸福賜給我吧!”男子說。
佛陀笑道:“你需要幸福嗎? 孩子,那麼,請你從現在開始學著付出吧!”
一個月後佛陀從此地經過,隻見這男子站在路邊,他身邊的金子已經所剩不多了,他仍在把它們施舍給路人。
他把金子給了衣食無著的窮人,把愛情給了需要愛的人,把榮譽給了慘敗者,把快樂給了憂愁的人,把刺激送給了麻木冷漠的人。現在,他一無所有了。
看著人們接過他施舍的東西,滿含感激而去,男子笑了。
“現在你擁有幸福了嗎? ”佛陀問。
“擁有了!擁有了!”男子笑著說,“原來,幸福就藏在付出的懷抱裏啊!當我一味乞求時,得到了這個,又想得到那個,永遠不知道什麼叫幸福。當我付出時,我為我自己人格的完美而自豪,而幸福;為我對人類有所奉獻而自豪,而幸福;為人們向我投來的感激的目光而自豪,而幸福。”
幸福就藏在付出的懷抱中,不求回報地給予和付出,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快樂,更是光輝燦爛人性的體現。真正善良的人,不會在做一件事前就盤算著他人的回報,他們是出於真誠而伸出援助之手。而幸運之神把一切都看在眼裏,在合適的時候,拋給這些人幸運的機會。人們渴望愛與被愛,因此,當一切顯得虛妄時,唯有真誠和愛才有感化人心的力量。
生活中,自私的人會回收更多的自私,而懂得給予的人能收獲滿懷的幸福。給予熱心,就會收獲到更多的熱心;給予樂趣,就會品嚐到更大的樂趣。關心愛護周圍的人,多為別人著想,心中的幸福感覺就會更多;因為看到別人的幸福微笑,自己心中自然也會感到幸福快樂。
不要總想著自己,而要把自己美好的東西拿出來與別人一起分享。當看到別人臉上洋溢著笑容時,我們將體會到,其實與別人分享幸福比獨自占有幸福更幸福。
助人為樂會給別人帶去方便,同時也會讓自己活得快樂,因為幫助別人在很多時候可以體現自己的價值,體現自己生活的意義。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在幫助我們自己。當我們把幸福與別人分享時,幸福會越分越多。在生活中,從一個表情、一句問候、一個眼神、一件小事開始學著去付出,善意地看待這個世界,這樣,快樂就會時時與我們相伴。說到底,擁有快樂其實很簡單。
一言之善,暖於布帛
【佛心智語】
無聲的善行如春雨,隻能慢慢浸入人的心扉,而一句充滿善意的話卻如春風,一下子就吹開了人的胸懷。
語言是人類表達思想、體現信仰的重要工具,是溝通人際關係的重要橋梁。人們都是通過語言來交流情感、加深友誼的。因此,語言表達的善與惡直接影響了情感交流及人際交往。
善意的語言往往意味著我們能透過表麵的缺陷,看到別人的優點,消除他人的不是;善意的語言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善意的語言還能平息怨恨、和睦鄰裏、團結眾人。很多時候,一句善意的話,能引導一個人棄惡向善,能感化他的心,點燃他的自信,給他無窮的力量。
盤珪禪師備受大家尊崇。有一次,他的一個弟子因為行竊被人抓住,眾人紛紛要求他將這個學生逐出師門,但是盤珪並沒有那樣做,他用自己的寬厚仁慈之心原諒了那個弟子。
可是沒過多久,那個弟子竟然又因為偷竊被抓,眾人認為他舊習難改,要求將他重罰,但盤珪禪師還是沒有處罰他。其他弟子不服,聯合上書,表示如果再不處罰這個人,他們就集體離開。
盤珪看了他們的聯合上書,然後把他的弟子都叫到跟前說:“你們都能夠明辨是非,這是讓我感到欣慰的。你們是我的弟子,如果你們認為我教得不對,完全可以去別的地方,但是我不能不管那個行竊的弟子,因為他還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來教他,那誰來教他呢? 所以,即使你們都離開了我,我也不能讓他離開,因為他需要我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