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心存善念,身體力行 (2)(3 / 3)

大迦葉尊者喜歡向貧窮的人乞食,而不喜歡向有錢人乞食。

一天,尊者在準備乞食前,先入定觀察應該給哪裏的窮人種福田,觀察後即來到王舍城中。他看到一位老母最為貧困,她住在茅廁中,身體羸弱又有疾病,孤苦伶仃、無衣無食,隻能用小籬笆遮擋身體。

尊者知道她由於往昔沒有種福田所以今生貧窮,又知道她近日即將壽終,心想自己若不度她,那她就再也沒有種福田的機會了。這天,老母饑渴困乏,見到一位長者要丟棄一些已經酸臭的米汁,隨即拿著破瓦盛了回來。

大迦葉尊者來到老母的住處,說:“你若布施給我,那你可以得到大福報。”

老母回答:“我又病又窮,無衣無食,並非我不願布施,實在是沒什麼可以布施的呀!”

尊者說:“佛是三界至尊,我是他的弟子,想要解除你的饑餓貧困,所以向你乞食。如果你能把衣食分少許布施給我,那你即可從饑貧中解脫,來世得到豪富。”

老母說:“誠如您所說,我前世沒有修福,所以今生住在糞窟中,無衣無食,雖想布施卻無能為力啊!”

尊者說:“你說饑餓貧窮無以布施,如果你有布施的意願,則不能說是貧窮了,如果再有羞慚之心,就是穿著法衣了。世上有的愚人,雖然錦衣財寶穀物眾多,卻無慚無愧不知布施,福報盡後就要受貧窮的果報了。如果你這麼貧窮還能布施修福,那就是稀有難得,要相信布施必能獲福啊!”

老母聽尊者說完後,心裏很歡喜,想起自己得到的臭米汁,想要布施又擔心沒法喝,於是問尊者:“您可以慈悲地接受我的布施嗎?”

尊者回答:“很好!很好!”

老母即取來米汁,由於沒有蔽體的衣服,隻能側著身子隔著籬笆把米汁遞給尊者。尊者接受了米汁後,即祝願老母獲得福報安康。

尊者心想,如果我把米汁帶到別處喝,那麼老母會不相信,會認為我把米汁丟棄了,想到這裏,他隨即當著老母的麵把米汁喝了。於是,老母生起了真實的信心。尊者又想,我當顯現神通令老母增加信心。隨即,他隱沒地中又飛上虛空,身出水火,變化種種。老母看到如此神變後歡喜踴躍,誠心地跪在地上遙視尊者。

尊者問老母:“你有什麼心願?”這時,老母厭離世間之苦,向往天上的快樂,就向尊者稟白:“我願以此微福得生天上。”於是,迦葉尊者忽然隱沒不現。數日後,老母壽終,即轉生到忉利天上,威德巍巍,震動天地,光明殊特。

帝釋天主釋提桓因很驚訝,不知是什麼人有此福德,心想,該不是這裏還有人在我之上吧?於是,他以天眼觀察,才得知是因為這個天女的福德。釋提桓因問天女:“你從何處來?是修了什麼大福德,才有如此大的光明和威德?”

天女回答:“我原本在閻浮提的糞窟中住,又老又病,無衣無食,因為供養了釋迦佛的大弟子大迦葉尊者一點臭米汁,然後發願生天,所以現在生到此處。”

大迦葉尊者為度一位老母而喝下臭米汁的善行,可謂是功德無量之舉。大迦葉尊者在度人時,時時顧及對方的心情,因此才能讓貧窮的人不以貧窮為恥,才能讓臭米汁成就無量的福報。

要想幫助別人,必須有足夠的誠意,因為真正的誠意會讓人顧及他人的想法,不僅能夠幫助別人解決實際的困難、實現他們的願望,還能夠讓他人在受到幫助的過程中生出一種發自內心的愉悅。

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們身邊的人,無論是何種身份、地位、年齡和性別,在陷入困境時都希望得到幫助,但絕不希望被人施舍,所以,在幫助他人時,我們應時時記得顧及他人的感受,要有方法地助人,而不要讓美好的善行變成一場炫耀自己善心的表演。我們在助人為樂時,既要讓自己快樂,又要讓別人快樂,因為隻有這樣才算真正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