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似青鬆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隻見青鬆不見花。
——明·劉伯溫
世間是一半一半的世界,善的一半,惡的一半,我們當然要用善的那一半,去淨化惡的一半。心懷善念,日日是好日;鄰裏和睦,處處是淨土。好心一起,一切吉祥如意;惡念一生,百萬障門開啟。懂得付出,不計較吃虧,才是富有的人生。若能被人需要,為人付出,那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愛如山穀,每一份付出都有回聲
【佛心智語】
一個人隻有時時抱持一顆善心,一顆憫物憫人之心,才能聽到來自善之山穀的回音。
一個人要想被別人喜歡、敬重,就必須學會關愛別人,真正地尊重別人、愛別人,激勵他們展現最好的一麵。這樣,就像不求報酬做善事終會有所回報一樣,別人也會加倍地關心我們、愛護我們,因為每一種善行都有回聲,每一種付出最終都會有回報。這也是“福在積善”的道理所在。
當我們用善良的心給別人帶去關懷和溫暖時,自身也一定能體會到人間的真情;當我們總是抱怨人間的愛太少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付出了愛心。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相互的,我們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我們好,當我們對別人不好的時候,我們又怎能希望別人將愛傾注在我們身上呢?擁有一顆愛人之心,才能為人所愛。而且,愛別人也是愛自己。
有一天,佛陀與阿難、迦葉兩位侍者行腳。到了中午,三人口渴,正好附近有一處瓜田,佛陀便請阿難前去化緣西瓜。
阿難來到瓜田化緣,不料,看守瓜田的年輕女子惱怒地拒絕了阿難的要求,並將阿難趕出了她的瓜田。阿難失望地回到佛陀處,向他訴說了剛才的經曆。佛陀聽後,便讓迦葉前去。
迦葉到了瓜田,那年輕女子一見他便向他頂禮,殷勤地問候他,還主動挑了一個最好的西瓜給迦葉。
迦葉抱著西瓜回到佛陀處,向佛陀請教為何阿難與自己的境遇會如此不同。於是,佛陀便向他們講述了兩人前生的因緣。
數萬劫前,迦葉與阿難同為出家人,二者經常結伴行腳。盛夏的一天,二人在路上碰到一具已然腐臭的貓屍。走在前頭的阿難看見了,掩鼻走過;而走在後麵的迦葉,卻慈悲地將死貓掩埋,並為它三皈依。
佛陀說:“那死貓轉世後便是那瓜田中的女子。她之所以能得人身,是因為當年迦葉為她皈依祝願。所以,她才對迦葉心生歡喜。而阿難之所以受到辱罵,就是因為他當年的一念嫌惡之心。”
佛經有雲:“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故事中,迦葉在守瓜女處得到了比阿難更好的待遇,正是因為他具有善因善緣,積累了福報。在佛家看來,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以外的事物,關係到他如何對待自己,因此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說法。
愛的力量是相互的,要獲得他人的喜愛,首先必須真誠地喜歡他人。這就好比自己是一塊方糖,因為我們是甜的,所以我們感染的世界也會是甜的。生活中,一個人在愛別人、尊重別人的時候,自己也會得到別人的愛和尊重。相反,禍在積惡。如果我們總是對他人惡語相向,欺騙蔑視,那麼我們也隻能收獲禍端。
愛人者人恒愛之,唯有對他人施予仁和愛,他人才會以德報德。不管是販夫走卒,還是高官顯貴,隻要擁有一顆仁愛之心,不吝為他人付出,他就能廣結善緣。人生來便受父母之愛戀、兄弟姐妹之悌憐,情義仁愛是最早具備的情感和德行,它最能體現人情味。人與人之間的情深義重,正是靠不斷地相互付出來維係的。一顆時刻想著付出的心,是人性中的無價之寶。
為他人付出,不見得立刻就有直接的回報,但這種付出的功德最終也會循環到自己身上。如果每個人在愛護自己的同時,也去關愛別人,那麼自己最終也能得到很好的愛護。一個人時時抱持一顆善心,一顆憫物憫人之心,便能聽到來自善之山穀的回音。而這種回音,遠遠勝過任何物質上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