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心存善念,身體力行 (1)(3 / 3)

富翁不明佛陀之意,停止哭泣,請求佛陀開示。

佛陀說道:“很久以前,曾經有一個孩童手拿弓箭,來到一棵樹下,仰著頭搭起弓箭準備射鳥,當時旁邊有三個孩童大聲叫好,這孩童就得意地拉起弓箭,一箭就把樹上的鳥兒射死了。旁邊的孩童看了,都不禁為他歡呼鼓掌。

“後來經過無數劫的生死輪回,那樹下的三個孩童,一個有福報,現於天界為天神;一個在海中為龍王;另一個就是你。在樹下射鳥的那個孩童有一生在天界為天神之子,然後轉生人間成為你的兒子,在樹上摔死之後,馬上投胎化生為龍子。然而,在他投胎剛化生時,就被大鵬鳥吃了,而那隻大鵬鳥,便是以前被他所射中的那隻鳥所化生的。

“現在,有三處在為這個兒子哭泣,一個是天神,一個是你,一個是龍王,你們都因為他曾是你們的兒子而傷心欲絕,這全是因為在前生你們鼓勵他射鳥殺害生命,並為他歡喜,而今生你們三個注定要為他哭泣,這全都是報應啊!”

有什麼樣的因,就會有什麼樣的果。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常常看到好人沒好報的事例,便覺得做好事並沒有益處。其實,因果之間並不是簡單的對應關係,其中還有客觀條件是否成熟的問題。而且,所謂的好報也不隻局限於現實的利益,所以做人不能隻追求一時的功利。倘若做好事完全隻是為了得到善報,那麼,這種善,也是需要考量的。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這是佛家對善念的推崇。為他人奉獻善心,為社會造福祉,他人和社會必定以善回報於我們。人們往往忽視了自己也是需要付出的,而隻去一味尋求結果,最後使自己不分青紅皂白地怨天尤人,抱怨自己沒有得到善報。

種善因,便能得善果,任何一種真誠而博大的愛都會在現實中得到應有的回報。福往與福來恰是一對因果,追前因,才能逐後果,不執著於世俗的成果,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諦。

幸福就藏在付出的懷抱裏

【佛心智語】

不求回報地給予和付出,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快樂,更是光輝燦爛人性的體現。

如果一個人心裏隻想著擁有更多,那麼他就永遠不會有幸福感。當了貴族想當皇帝,當了皇帝想統治地球,統治了地球想統治全宇宙,欲望無窮無盡,而一個人的生命和精力卻是有限的,所以人們才會因為貪婪而生出無數的痛苦和悲劇。如果我們將心態轉變一下,懂得付出,那麼在看到別人滿意的表情時,就會發現獲得幸福是如此簡單。幸福不在於名利,而在於我們的生活態度。快樂是人生的至高追求,即使擁有了金錢、愛情、榮譽、刺激,一個人也不一定擁有快樂。所以,隻有通過給予和付出,我們才能實現這一追求。

一個男子坐在一堆金子上,伸出雙手,向每一個過路人乞討著什麼。

佛陀走了過來,男子向他伸出雙手。

“你已經擁有了那麼多的金子,你還在乞求什麼呢?”佛陀問。

“唉!雖然我擁有如此多的金子,但是我仍然不幸福。我乞求更多的金子,我還乞求愛情、榮譽。”男子說。

佛陀將男子需要的愛情、榮譽送給了他。

一個月後,佛陀又從這裏經過,那男子仍然坐在一堆黃金上,向路人伸著雙手。

“孩子,你所求的你都已經有了,難道你還不幸福嗎? ”佛陀問他。

“唉!雖然我得到了那麼多東西,但我還是不幸福,我還需要快樂和刺激。”男子說。

佛陀把快樂和刺激也給了他。

一個月後,佛陀又看見那男子坐在金子上,向路人伸著雙手——盡管已經有愛情、榮譽、快樂和刺激陪伴著他。

“你已經擁有了你想要的,你還乞求什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