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一顆花種,收一園花香
【佛心智語】
任何一種真誠而博大的愛都會在現實中得到應有的回報。
何謂因果?因者就像種子,被種在泥土中,將來可以長成果實。果者譬如果實,先要有種子的發芽,然後才能漸漸地開花結果。這正如我們一生的所作所為,有善有惡,不好的行為必然導致不好的結果,而好的行為也自然會帶來好的結果。所以,要想避凶得吉,消災得福,我們就必須多種善因,努力改過從善,如此,將來才能夠獲得吉祥福德的好結果。
因果報應是佛法教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是佛法世界觀、人生觀的精華之所在。因果,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在佛教教義體係中,因果是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的基本理論。因是能生,果是所生,也就是能引出果的是因,由因而生的是果。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結果不是由它的原因所生成,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因果報應是有其規律的,佛教裏把因果稱為因緣果報。打個比方,因就是我們所有的思想、言論、行為,這個因就如同種子一樣,當遇到了適宜的土壤、陽光、養分之後種子就會生長,開花結果。土壤、陽光、養分,這些能夠促成種子生長的因素,就是緣。當我們自己種下的因,遇到適合的條件就會產生一個結果。這個結果就是我們所說的報應——果報,它會體現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由因到果的這個過程就是因緣果報。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接觸的人,享受的事物,種種際遇,無不是從前我們種下的因,遇到了適當的緣,而結成的果。而我們現在的所想、所言、所行,又依然會成為新的因,將來也一定會有相應的結果。
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因果報應與宿命論是截然不同的,這一世的生命發展,可以由不同的努力(不同的因),得到不同的發展(不同的果)。“事在人為”、“人定勝天”便是這種因緣果報。
由於佛法有因果關係一說,所以由此衍生出有業有報的說法,進而又形成了因果報應的說法。業是一種行為,主要有善、惡兩種。不論做了善行還是惡行,將來都會有結果。由於一般人“近視眼”的關係(這種近視不是眼睛的近視,而是認識的近視、智慧的近視),他們往往認為,幹好事,幹完就結束了;幹壞事,隻要沒有受到法律的懲罰,幹完也就完了。但是佛法認為,一個人做了善的行為,或者不善的行為,將來都是會有結果的。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隻爭來早與來遲”。至於結果什麼時候產生,這隻是時間的問題,有可能是現生受報,有可能是來生受報,乃至要經過更多次的受生,什麼時候條件成熟了,什麼時候就會產生結果。
一個人在幹了好事,或壞事之後,心裏會留下一種影像。所以,幹壞事的人一天到晚不得安寧,幹好事的人心安理得。也就是說,一個人幹好事或壞事的行為會折射成影子,回歸到他自己的思維裏,佛法把那些好事或壞事叫做種子。當我們幹好事或幹壞事的時候,我們就種下了善的或惡的種子。此外,善惡的行為還會產生不同的社會效應。當我們傷害一個人時,對方不是受到傷害就完事了,他會懷恨在心,甚至等待機會報複,一旦因緣成熟,那麼他內心的種子就會跟客觀條件產生感應,這時,果報就成熟了。
印度有一個婆羅門階層的富翁,家財萬貫,膝下有一獨子,年方二十,剛娶媳婦未滿七天時,富翁的兒子為了討愛妻開心,爬上樹摘花,沒想到卻摔死了。
當時,全家人抱著男子的屍體哭得呼天搶地,悲痛欲絕,大罵上天不長眼睛。等依俗送葬後,全家仍然沉溺在悲傷之中。
佛陀知道後,悲憫這一家人,便前往慰問,勸慰富翁說:“萬物萬事都是無常的,有生就有死,禍與福相依,現在這個孩子死了,但有三處眾生為他哭泣,你知道他究竟是誰的兒子,誰又是他的雙親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