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慈悲心助人,智慧心成己 (3)(1 / 3)

禪師剛好走到大雄寶殿的佛像前,他停下來,說:“你怎麼這樣嘮叨呢?你捐錢給佛祖,為什麼要我跟你說謝謝?你布施是在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要將功德當成一種買賣,那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說聲‘謝謝’。請你把‘謝謝’帶回去,從此你與佛祖就互不相欠了。”

我們在布施時,必須做到施者無此念,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受者也空,施事也空。看到人家可憐應該同情,但同情就是同情,布施完了就應該心無此事。做完了,便無施者,無受者,也無施事,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理。

佛在這個世界上,教化一切眾生,救度一切眾生,度完了,他就說再見,便不再來了。佛就是這樣,他用無私的慈悲救助世人,而心中不留一念。

真正的禪的精神,不是隻圖意境上的獨自清閑享受,而是注重行為的施舍,不圖回報。儒家精神的濟世情懷其實和佛家的慈悲從某種程度上講是相同的。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心願,其實和佛教的精神是完全吻合的。所謂“救盡天下蒼生,心中不留一念”,這才是真正的佛境界,除此以外,皆是虛妄。

關愛一切,善待眾生,是佛之慈悲心的所在、菩提心的印證。心中的悲憫和善良促使修佛之人形成了一顆菩提心,而一顆聖潔的菩提心又督促人一心向善,諸惡不做。佛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精神,就是用自己的痛苦換取他人的快樂,用自己的身體力行換取他人的精神解脫。

我們在行善時也應當抱持不求回報的心態,一心為他人著想,讓一切施與了無痕跡,而不要口口聲聲強調自己的善行,否則,再好的善行都會蒙上一層虛榮的陰影。真正的慈悲和善,是來源於心底的純正與坦然,是一種助人成己的分享的智慧,是將心意付諸實施而不求回報的無聲行動。

容忍惡行,感化惡念

【佛心智語】

隻有用善念容忍惡,感化惡,變惡為善,才算真正發揮了善的力量。

一位法師說:“慈悲來自看見他人的苦難。”在佛教的詞典上也有類似的解釋:慈悲就是給人快樂,將人從苦難之中解救出來。實際上,慈悲是對眾生而言的,慈悲無法對自己,隻有對眾生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

在佛法中,慈悲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眾生緣慈,是緣眾生而起慈心。感悟到這種慈悲,心中便始終存在眾生這個實體,相信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念,這種慈悲心,是針對這些個體而言的。第二類是法緣慈,是緣於法的因緣起滅而起的慈心。在他們眼裏,個體還是個體,但是眾生已經不存在永恒不變的主體,因體驗到無我而認識到法空,因此,見到無我的眾生承受著因法無常而帶來的痛苦,就會起慈悲心。第三類是無緣慈,是緣於我法皆空、因緣和合、輪回變換而起的慈心。菩薩就是在這層境界上生起慈悲心,發願救眾生於苦海的。

懷第一類慈悲心的人,見到街上的乞丐,必會心生憐憫,然後掏出口袋中的錢去幫助他們;懷第二類慈悲心的人,見到一本書,不會認為它是一件實體的物質,而會認為這本書是由一頁頁寫滿黑字的白紙裝訂而成,書非實體,而白紙黑字卻是實物;懷第三類慈悲心的人,見到一個在夢魘中苦苦掙紮而不能醒來的人,會頓覺世間眾生皆是如此,在苦海中顛沛流離,卻不得脫身。糾纏著心智的外物本是幻象,但是人的痛苦真真切切。

在人生中,比起受,施往往能獲得更多的快樂。慈悲是渾濁世界裏的一盞明燈,既能照亮自己腳下的路,也能為他人指引方向。

深夜,一個趕夜路的僧人行走在一條漆黑的路上。因為伸手不見五指,所以僧人被身邊經過的行人連續撞了好幾下。當他正在懊惱的時候,前麵卻有一盞燈籠緩緩地移了過來。僧人向前看去,聽見有人在小聲嘟囔:“真是個瘋子!明明眼瞎看不見,每天出門卻還要提著燈籠!”

僧人好奇心大起,於是,等那個提燈籠的人走到自己身邊時,他就上前問道:“您真的是盲人嗎?”

那個人說:“是啊,從出生到現在我沒有看見過一點光亮,甚至不知道光為何物,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

僧人更困惑了,他問:“既然這樣,那您為什麼要提著燈籠趕路呢?”

盲人說:“我聽說每到黑夜,所有的人就都成了盲人。白天能看到世界的人往往走不好夜路,而我的燈籠能讓他們更好地看清楚腳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