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慈悲心助人,智慧心成己 (3)(3 / 3)

馴馬師聞言恍然大悟,以後再也不虐待動物、胡亂殺生了。

這個故事鮮活地向我們展現了人對待世間生靈的態度:一種是尊重,一種是草率。尊重不是簡單的珍惜,而是要包含著慈悲和普度的,雖然眾生的形貌各有不同,或重或輕,但他們都需要被尊重和關懷,都有生存的權利。對生命持草率態度的人,常無視生靈的恐懼與痛苦,隻為滿足一己私欲,便殘害生命,這無異於人性的墮落和泯滅。

人與世間其他生命一樣,都是自然界孕育產生的。為惡不會讓人在自然當中占據更加有利的地位,而隻會令其扼殺了自己的前程。而慈悲為懷,珍愛生靈,往往能讓人迎來善果,得償惠澤。

宋朝的永明延壽禪師,俗姓王,字衝元,最初在餘姚縣擔任稅務官。因為他經常買魚放生,所以當薪水用完時,他不得已就挪用了公款。等到上級長官派員清查庫錢時,才發現他已經挪用了數十萬的庫錢。

依照當時的法律,他被判了死刑。在臨刑的時候,他不但麵不改色,而且還對好友說:“我已經放活了億萬條的生命,今天我是死而無憾啊!”說罷,他合掌念佛。

當劊子手揮起鋼刀砍到他的脖子時,隻聽得當的一聲,大刀斷裂成三節。監斬官許自新立即做了奏章,將情形奏報給錢鏐王。而錢鏐王也是信佛的慈悲之人,見到奏章,他立刻下令赦免王衝元的罪,並且恢複了他的官職。

但是王衝元被釋放之後,看破了世事,出家學佛,最後被推崇為淨土宗的第六代祖師。到了七十二歲的時候,他端坐合掌念佛而逝。

後來有位僧人,每天都圍繞著延壽禪師的靈骨塔禮拜。有人問他原因,這位僧人回答說:“我前一陣子生了一場重病,魂被鬼卒引到了陰間。我見到閻王殿的角落有一軸畫像,閻王親自對著畫像在恭敬地頂禮膜拜。我感到好奇,就問旁邊的判官,這幅畫上畫的是誰。判官回答說:“畫的是永明延壽禪師。凡是人死了以後,都必須經過這裏,唯有永明禪師直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而且是上品上生。閻王對禪師特別尊敬,所以才向禪師的畫像頂禮膜拜。”

慈悲放生,念佛往生西方,不正說明了放生乃大慈悲,大善行之為嗎?

如果我們時時練習以慈悲之眼觀眾生,時時不忘憐憫眾生,那麼我們內心必將獲得愉悅和平靜。如果一個人常常做出傷天害理、傷害無辜的事,那麼他終究會果報還諸自身,自作自受。

我們從來都是與我們周圍的事物和自然融為一體的,所以關懷它們,實際上就是在關懷我們自身,放生就是放過自己。因此,常存一顆憫物的心,不僅是一種博大的情懷,更是對人生與自然的一種理解和頓悟。

【大師點撥人生】

不輕己能、不服老,無論年齡多大,隻要保有年輕的心,敞開心胸,心存慈悲善念,殷勤精進,那麼人人都可以做奉獻的工作。若能認清自己的優點、長處,盡其所能地發揮,那麼就會妙用無窮!

——證嚴法師

慈悲不在於年齡的大小,能力的高低,有奉獻的心念,時時不忘精進,就一定能幫助別人。

奉獻不一定講究物質上的給予,而在於付出一片真誠的心。我們對於普度眾生的事要有舍我其誰的擔當氣魄,對待朋友、師長、父母也要有一片至誠懇切的真心,對於所信仰的宗教更是要有一片智能的信心。所謂奉獻,不外乎是奉獻我們一顆真誠清淨的悲心,這是最寶貴的。

——星雲大師

隻付出物質,而心底沒有悲憫,那麼這種慈悲是不完整的,也不會長久。心裏存愛,一針一線都是付出,一言一語都是奉獻。

如果你有智慧,知道世間一切的事物,起起滅滅、來來去去,都是暫時有而本來空的,那麼你又何必那樣在乎自己、在乎他人。如果你很慈悲,那麼你就不會計較付出的多少,不會在乎他人的反應,而隻會為了愛護環境、照顧他人而作奉獻。智者能夠放得下,因為一切本來就是空的;慈悲者能夠提得起,因為有世間就有業。多造善業,多結善緣,這正是菩薩的心懷。

——聖嚴法師

慈悲是愛人的胸懷,智慧是成己的根基。真正的慈悲要用智慧去推動,真正的智慧也需與慈悲來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