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感歎說:“原來您是為了別人啊,您真是菩薩心腸!”
盲人說:“不是,不完全是為了別人,也是為了我自己。”
僧人不解,詢問原因。
盲人問:“你剛才走過來的時候有沒有被人碰撞過?”
僧人說:“有,因為大家都看不到夜路,難免碰撞。”
盲人說:“這就對了,我從來沒有被人碰到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了亮,也讓他們看到了我,這樣別人就不會碰到我了。”
僧人頓悟:“我辛苦奔波就是為了求佛,原來佛就在我身邊啊!”
僧人的感悟其實正說明了一個道理,為人著想就是為自己著想,正如求佛求到頭,其實佛就在自己心中。為人處世,如果能時刻將布施放在第一位,那麼我們一定能收獲更多的善意。
佛要教化一切眾生,慈愛一切眾生,對好人要慈悲,對壞人更要慈悲,要度好人,更要教化壞人。世間並沒有固定的魔或惡,如果魔能夠體驗到佛法,那麼它也能夠變得慈悲。
受人尊敬的良寬禪師除了外出弘法之外,一般都會住在山腳下的一間簡陋茅草屋裏。一天夜裏,一個小偷到禪師的茅屋行竊,翻箱倒櫃卻沒發現有什麼值錢的東西,於是,他準備離開。這時,他恰遇外出歸來的禪師,兩人四目相對,小偷慌張得不知如何是好。
良寬禪師並未發怒,也沒有喊人來抓賊,反而和顏悅色地對小偷說:“既然你來到了這裏,那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歸吧,來,我把身上這件衣服送給你吧!”
說完,他將身上的衣服脫下來塞到了小偷懷裏,小偷既驚訝又不知如何是好,於是捧著衣服狼狽地離開了。清涼的月光下,良寬禪師赤裸著上身,看著小偷離去的背影,不由得感慨道:“如此美麗的月光,怎麼不能靜心觀賞呢?我真想把這美麗的月亮也送給你啊!”
天亮以後,良寬禪師起床發現那件衣服被放在了自己窗外的石台上,而且被疊放得整整齊齊,他不由得露出了微笑。
良寬禪師送給小偷的不隻是一件衣服,而且還有一種慈悲的觀念,正是這種觀念感化了小偷。在生活中,我們應當用和平來避免衝突,即使有人打了我們,我們也不要還手,而要放下報複的念頭,用不對抗的心感化他們,讓他們了解善意和慈悲的真義。
如果隻對好人發善心,行善行,那麼,這種善是不完美的善。隻有用善念容忍惡,感化惡,變惡為善,才算真正發揮出了善的力量。所謂的“慈悲心助人”,不僅指幫助好人,同時也包括勸惡向善。
存憫物心,對生命不草率
【佛心智語】
常存一顆憫物的心,不僅是一種博大的情懷,更是對人生與自然的一種理解和頓悟。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逢時,果報還自受。”這句佛經唱詞的意思是,即使在人世間經曆了千百個輪回,每個人所造的罪孽都不會消失。每到因緣際會之時,果報都是要自己承受的。由此可見,佛家非常看重果報償還這個道理。
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在彼此的因緣際會中生生不息,而雖然我們人類成了自然界的最高生命體,但我們依然不能去主宰大自然,因為我們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也要依賴大自然去生存。
在佛家戒律中,第一條就是戒殺生。一旦人慣於殺生,那麼依因果循環之理,人最終將會受到殺生的報應。所以,放生就是放過自己。心存善念之人,就會以人道的精神來對待一切生命。
一位馴馬師來找佛陀,他感到自己罪孽深重,因為他殘殺了很多馬匹。他心情難以平複,終日不能成眠。
佛陀問他:“你是如何馴服你的馬的呢?”
“我馴馬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軟,第二種方法是硬,第三種方法是軟硬兼施。”馴馬師老實地回答。
佛陀說:“如果這三種辦法都不行呢?”
“那就隻好殺了它。”馴馬師繼而反問佛陀,“您怎麼教化人呢?”
佛陀說:“我教化人也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軟,第二種方法是硬,第三種方法是軟硬兼施。”
“如果這三種辦法都不行呢?”馴馬師繼續問道。
佛陀說:“那就隻好殺了他。”
馴馬師駭然道:“您是佛,怎麼可以殺人呢?這豈不是犯了殺戒。”
佛陀說:“你說得對啊,殺生的確是不淨業,不過我說的殺與你說的殺有所不同。對於一個不能教化的人,我根本就不會理睬他,這不就等於他在我的眼中死了麼?這與殺了他又有什麼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