錐心的疼痛讓大力毒龍難以忍受,以致嗔怒之火在它心中油然生起。憤怒的毒龍正想反擊,但突然起了覺念,覺得應當承佛恩囑咐守淨戒,縱使再痛也要忍下來,絕不可因此而破戒、傷生害命。因此,它忍痛讓獵人活生生地給剝了皮,而且一點也不後悔,甚至還怕獵人因靠近它而中毒。於是,它不但不敢睜開眼睛,還閉著氣不呼吸,生怕毒氣傷害了獵人。
失去了皮膚的保護,毒龍身體上的血肉直接碰觸在粗糙的地麵上,刺痛不堪,加之天氣燥熱難耐,毒龍十分難受,它想到大河裏去舒緩一下身體,卻看見許多小蟲在自己身上爬動,於是,為了避免那些小蟲被淹死它就留在原地不動。
種種的煎熬沒有讓毒龍後悔,反倒讓它內心起了悲憫,它發下誓願:“為了成就道業,我寧可布施身體給小蟲們;將來,若成就了佛道,我更要把正法布施給這些眾生!”最後,大力毒龍便往生了。由於持戒的殊勝功德,它投生到了忉利天上。
大力毒龍,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獵人則是提婆達多,而那些小蟲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時最初度化的八萬天人。
在成就佛道的過程中,菩薩修行六波羅蜜,廣度眾生,即使犧牲自己的性命亦不後悔。我們也許不能像佛祖那樣棄身為人,奉獻自己的一生,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做到感同身受。這種善良與悲憫有金剛石一樣的質地,有星星一樣的光芒,讓我們恒久仰望。
世間沒有不可拯救的生命,沒有不可教育的人才。寺院山門口往往供著一尊笑容滿麵的彌勒佛聖像,意思是用慈悲感化我們;但在彌勒佛的背後,卻供著一尊手拿降魔杵的將軍韋馱聖像,意思是用威武折服我們。恩威並施,父母師長對年輕人,一麵授予愛的感染,一麵給予力的折服,這樣,子弟就不會不成才。
佛法用慈悲心和智慧心麵對生活,力行實證,讓我們在繁忙中領悟到源自內心的人生真諦。慈悲心正如同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燈、救世的良方。不過,慈悲布施不一定非要遵循某種固定的形式,隻要守住心戒,保持理智,堅守內心的戒律,那麼形式大可不必拘泥。有時候,看似嚴厲的行為也是大慈大悲。
慈悲很重要,但重要之處並不在於形式,而是發自內心的善,就如戒律之嚴在於心,而不全在於參禪打坐。
無聲施予,不求回報
【佛心智語】
真正的慈悲和善,是來源於心底的純正與坦然,是將心意付諸實施而不求回報的無聲行動。
佛家講大公無私。那麼,何謂大公無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救盡天下蒼生,心中不留一念,這才是大公無私,才是菩薩。禪宗所講的布施主要有三種,第一種,財施。它是外物的,像金錢財物等的布施,叫外布施。第二種,法施。它是精神的,如知識的傳授,智慧的啟發,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獻等,屬於內布施。第三種,無畏布施,如救苦救難等。
布施是以無吝嗇的心施舍,其關鍵在於布施的心,而非布施的物。以己財事分散與他,稱為布;惙己惠人,稱為施。小乘布施之目的,在於破除個人吝嗇與貪心,以免除未來世之貧困;大乘則與大慈大悲之教義聯結,用於超度眾生。
布施注重的是心意,不管是哪一種布施,施者都應該抱持無施的心態,用一種希望他人能夠得到益處的心情來貢獻,否則就有違布施的本意。
誠拙禪師在圓覺寺弘法時,法緣非常興盛,每次禪師講經,人們都擠得水泄不通,故信徒間有人提議,要建一座較寬敞的講堂。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裝了五十兩黃金,送到寺院給誠拙禪師,說是用來捐助蓋講堂的。禪師收下後,就忙著做別的事去了。信徒對此非常不滿,因為五十兩黃金不是一筆小數目,它可以讓平常人過幾年生活,而禪師拿到這筆巨款後,竟連一個“謝”字也沒有。於是,他就緊跟在誠拙禪師的後麵提醒道:“師父!我那袋子裏裝的是五十兩黃金。”
誠拙禪師漫不經心地應道:“你已經說過,我知道了。”禪師說話時並沒有停下腳步,信徒提高嗓門道:“喂!師父!我今天捐的五十兩黃金,可不是小數目呀!難道你連一個‘謝’字都不肯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