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佛桌上那些花朵也隻開放了短短的一天。是夜,方丈圓寂,他的臨終遺言是:這世上,沒有什麼歧途不可以回頭,沒有什麼錯誤不可以改正。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一顆真誠向善的心,是最罕見的奇跡,好像佛桌上開出的花朵。而讓奇跡隕滅的,不是錯誤,而是一顆冰冷、不肯原諒、不肯相信的心。
佛門之所以慈悲,是因為佛門中人以佛眼觀世,平等地看待眾生。先有平等,才有真正的慈悲。人心本善良,即使作了惡,隻要有心向善,就是最值得欣慰的事。在社會這個大家庭裏,我們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人,要發揚自己的善行,更要幫助走入歧途的人。一個人隻要自己覺悟到自己的過錯,那麼他就是一個善良的人,就應該得到人們的寬容和諒解,就應該得到大家的關愛。
佛家勸誡:“人褊急我受之以寬容,人險仄我待之以坦蕩。”一個真正心胸寬廣、心懷慈悲的人必定能理解這些話語,因為他領略過心如碧海的境界。那種境界是遠離憤恨、惱怒、不甘、怨尤等種種負麵情緒的地方,是最接近極樂的地方。
一個微笑可以化解仇恨,並引起善意的因緣。與人相處時,我們要友善地接納對方,真誠地幫助對方。人人都會犯錯,如果能夠平等地對待犯錯的人,並且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那麼我們往往能夠挽救一個人的靈魂。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工作,就難免會犯錯誤;其實錯了並沒有什麼,而知錯能改才是最重要的。當別人犯了錯誤的時候,我們應以寬容的心態來對待他們,給他們反省的機會。以慈悲心助人,用善心化解人心的陰霾,這樣才能真正度化身邊的人。
做善事不拘一格
【佛心智語】
真正的慈悲要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動。有時候,普度眾生也需要一點小小的手段。
一位法師說過這樣一句話:“以智慧處理自己的事,用慈悲對待別人。”一般人可能覺得用智慧來觀照自己的內心,好像比較容易做到,但是用慈悲來體察別人的心,就比較困難了。其實,智慧和慈悲是可以互補的。在佛家看來,真正的妙法是從智慧中流露出來的,真正的慈悲也要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動。有時候,普度眾生也需要一點小小的手段。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點和天賦,度人不能千篇一律,不能采取“大鍋燴”的方法,而要因材施教。如果想按照普遍的方法把形狀奇怪的樹根做成木材,那麼它不過是廢料一個,而如果雕刻家根據它的形狀稍加雕琢,那麼它便會成為舉世無雙的工藝精品。一廢變一精,便是因材施教的成果。
因材施教最早出於《論語》,這種教育宗旨對中華民族傳統教育的影響極為深刻。它主張教師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其實,它與佛家度人的方法有著異曲同工的妙處。
佛陀度人,也要分析眾生的才智、根基和目前的狀況,而不會一概而論。不是任何人都能隨時隨地被佛度化,度人要講究條件,也要講究度化的方法。方法對了,度化才能深入人心,使被度化之人得到正見,脫離苦海。度人不是棒喝威逼,以恰當之法真正地度脫眾生,才是佛的真慈悲。
眾所周知,一休禪師是日本的著名禪師,善於以機智助人,一休禪師娶妻就是一個以智慧來行善的典型故事。
有一天,一休禪師正在房內打坐。這時,來了一位信徒,他向一休禪師哭訴,說自己因為治病而債台高築,現在,債主每天都上門來討債,他整日提心吊膽,半夜才敢回家。這樣的日子他真不想過了,真想一死了之。
一休禪師婉言相勸,問他除死之外還有沒有別的辦法,信徒搖搖頭說沒有,又說他除了一個年幼的女兒以外,什麼都沒有了,這可讓一休禪師為難了。
信徒見狀,又大哭起來說:“沒法活了,沒法活了,隻可惜苦了我女兒,一個人孤零零地活在世上。”
一休禪師聽到這裏,忙對他說:“哦!我有辦法了,你不是有一個女兒嗎? 你可以為她找個乘龍快婿,讓女婿來幫你還債呀!”
信徒一聽這話又愣住了,絕望地說:“師父!你有所不知!我女兒是剛剛八歲的幼童,誰會娶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