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
自有一雙無事手,為做世間慈悲人。
——唐·黃檗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智慧,是人生的透視,是微妙的感悟,是經曆的結晶;慈悲,是世間的至情,是善美的關懷,是無私的奉獻。煩惱消歸自心就有智慧,利益分享他人便是慈悲。智慧與慈悲,是人間的至寶。
要有愛的胸懷和愛的智慧
【佛心智語】
慈悲與智慧的交融,是心靈的和諧、完美與圓融,它使人能夠不斷探索生命的奧秘,同時看到真正的自己。
佛經上說:“心淨則國土淨。”心淨之人才能抵達禪的絕妙境界,一念覺,眾生是佛。眾生皆有佛緣,開啟慈悲心,發掘智慧心,立地成佛,不畏遮眼浮雲,生命的微笑將綻放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生命的微笑,是慈悲的感召,是智慧的開示。很多人常常覺得自己已經具備了慈悲與智慧,實際上卻隻是同情與聰明而已。
在佛陀涅槃之後,他的弟子都在人世間,一代一代地“上求佛法以自利,下度眾生以利他”,以佛法來幫助自己是智慧,以佛法來幫助他人是慈悲。慈悲心愈重,智慧愈高,煩惱也就愈少。隻有運用慈悲來修福報,運用智慧來修智慧,修福與修慧同時進行,相輔相成,才能獲得真正的圓滿。
真正的慈悲是平等地關懷一切眾生。無論是親朋好友,還是路人甲乙丙丁,甚至是敵人,都要隨時準備給對方以幫助,隨時存有眾生平等的心念而與人相處,與這個世界融合。
滴水和尚19歲時就在曹源寺出家,拜在儀山禪師門下。剛剛入寺修習時,他終日被派去打雜,給寺中僧人燒洗澡水,時間久了,他漸漸不滿於師父的安排。
有一次,師父洗澡嫌水太熱,就讓他去提一桶冷水過來調和一下。滴水和尚便去提了涼水過來,先將一部分熱水潑在了地上,又把多餘的冷水也潑在了地上,然後將水調涼了。
師父嚴厲地斥責他說:“你怎麼如此冒冒失失!地上有多少螻蟻、草根,這麼燙的水潑下去,會燙死多少生命?而剩下的那些冷水,如果用來澆花育園,又能活多少草木?你若心無慈悲,出家又為了什麼呢?”
滴水和尚頓悟,他既明白了原來燒水做飯之中也可以悟到禪機,又清楚了慈悲心在修禪過程中的意義,自此,他以“滴水”為號,成為一代禪師。
關懷生命不僅僅指關懷人類自身,而且要關懷世間一切生物,如螻蟻、草根,這些都是慈悲的對象。地藏法音《唯識論》中曾有“佛觀一杯水,八萬四千蟲”之說,在眾生眼中普普通通的一杯清水,在佛的眼裏,水中卻有無數需要救助的生命。傳說佛祖曾要求弟子在飲水之前先將水過濾一遍,所以佛教至今仍保留著濾水的傳統。
慈悲是指以慈悲心來對待別人,而智慧,則是約束自己,輔助自己修行的無形力量。智慧並非通常意義上的高智商或頭腦聰明,而是無私地處理一切問題。佛法強調無我,因此在處理任何事情時,都要拋棄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不能從自我的立場或利益出發去評判是非。同時,智慧不是缺乏人性的冷酷,而是以感情為基礎,情理兼顧,去消滅煩惱。
為人處世,應時刻想著把美好的事物與別人一起分享,不僅要克服自我私利的束縛,而且要依靠這種分享的智慧來實現對他人的慈悲。即使自己一無所有,但是讓其他人分享到了自己的幸福,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這是一種慈悲的胸懷,也是一種無私的智慧。
慈悲與智慧像飛鳥的一雙翅膀,失去任何一方,人心都無法保持平衡的姿態,也就不能奢望展翅高飛觸及極樂世界。慈悲的行為要以智慧來判斷,否則就有可能好心辦壞事;而智慧的運用則要以慈悲為背景,否則就會流於空談。
慈悲與智慧的交融,是心靈的和諧、完美與圓融,它使人能夠不斷探索生命的奧秘,同時看到真正的自己。
以厚德立身,以大智做事
【佛心智語】
使沉睡的良知蘇醒的,必是更強大的良知的召喚。
世人常說,佛有菩提心。那麼,什麼是菩提心呢?《莊嚴論》中說道:“菩提心的根本就是大悲心。”佛陀的一切功德都來自於大悲心。當悲心的力量越強時,為了眾生我必須承擔一切的責任感及清淨欲就會越強烈;當這種責任感越強烈的時候,它所帶來的這種菩提心的力量就會越堅定、越牢固。所以,菩提心的根源來自於對眾生的愛心、悲心以及不忍眾生遭受痛苦的悲憫之心,即由慈、悲這兩種心所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