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慈悲心助人,智慧心成己 (1)(2 / 3)

佛法中的慈,是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而悲則是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二者合稱為慈悲。慈悲是佛法的開端,也是佛法的精髓。

佛家的慈悲觀念教導我們去愛別人,用自己的心去感悟別人的心,同情別人的苦難並盡己所能地幫助他們從苦難中解脫。這裏所指的別人,既包括我們熟知的朋友和親人,也包括我們的敵人。我們要用不對抗的心對待敵人,用和平來避免衝突,用慈悲心引導他們接受佛法,使他們也變得慈悲。

一個好人,會希望別人也做一個好人,這是好人的夢想,也是實現桃源夢的唯一方式。而同時,如果我們希望別人做一個好人,那麼我們自己就應當先成為一個有厚德的好人。因為,使沉睡的良知蘇醒的,必是更強大的良知的召喚。

一天晚上,七裏禪師正在禪房誦經。突然,一個強盜持刀闖了進來。強盜用刀指著七裏禪師,威脅他說:“把所有的錢財都交出來,否則我就動手了。”

七裏禪師頭也不回,鎮定地指著自己身旁的抽屜:“錢都在裏麵,你自己去拿吧。”

強盜很快就把抽屜裏的錢洗劫一空,禪師說:“請留一些錢給我,我明天還要買花果供佛。”

強盜正要離去,禪師又說:“收了人家的錢,怎麼也不說聲謝謝呢?”

後來,這個強盜因為其他的案子被官府逮捕了。縣令經審問得知他曾經搶劫過七裏禪師的東西,於是派衙役來請禪師去指認他的罪行。禪師說:“這個人不是強盜,因為他並沒有搶劫我的東西,那些錢都是我送給他的,他已經向我道過謝了。”

強盜得知此事後非常感動,服刑期滿,他就皈依了七裏禪師,成為其門下弟子。

七裏禪師並未將闖入禪房的強盜當做敵人,而是用一顆慈悲心感動了他。這顆慈悲心,也正是世人常說的菩薩心腸。好人,不是隨口說說而已,需要用行動去踐行諾言。一個好人,因為坦坦蕩蕩,因為充滿正直,有約束自己的智慧所以永遠擁抱朝陽,永遠遠離陰霾。要使人成為一個好人,需要喚醒他沉睡的良知。這過程雖然艱苦,但對於這個世界的意義不可估量。

在廣州白雲山能仁寺中有一副對聯,“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本多情,將天下蒼生的喜憂福禍都放在心中,這是禪法的心意。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隔閡、摩擦,但是人本同根,生命像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萬千枝條鋪展開來,才會有綠蔭片片,而每個人都是一條枝丫,共係於相同的根源,汲取著同樣的營養,沐浴著同樣的陽光,又有什麼理由不互敬互愛呢?

做事,要做好事,要好好做事,做有益之事;做人,要做好人,要好好做人,做優秀之人。不算計他人,以厚德立身,以大智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做人要先成己,做如春風般的好人,去吹開他人冬眠的良心。

雪中送炭好過錦上添花

【佛心智語】

當別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伸出的手才最能派得上用場。布施需及時,因果不負人。

每個人活在這個世上,都不可能無求於他人,也不可能沒有助人之時。在打算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應當記住一條規則:救人一定要救急。如果對方有求於我們,這說明他正等待著有人來相助,而如果我們應允了,那麼就必須及時相助。

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錦上添花不是必要的,雪中送炭卻是救人於危難。在一個人不渴的時候,你即使送他一桶水也沒用;在他渴的時候,即使是半杯水也珍貴非常。一個人在吃飽的時候,再好的食物也會喪失吸引力;而在饑餓的時候,半個饅頭也美味無比。雪中送炭遠比錦上添花重要;人需要關懷和幫助,也最珍惜自己在困境中得到的關懷和幫助。若要一個人記住你,那麼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在他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

因此,在佛家看來,擁有布施之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善於布施、及時施舍,否則,再重要的施舍也會因為遲延而變得毫無意義。

有一次,一個窮人來到榮西禪師麵前,向他哭訴:“我們家已經好幾天都揭不開鍋了,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眼看就要餓死了,請師父發發慈悲,救救我們吧,我們一家人將感激不盡,永遠記得師父的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