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0章 學會區分小人和君子(1 / 1)

常言道: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因為小人無知無恥,所以寧願含冤受屈,避而遠之也不得罪他。君子就不同,必須作出理性選擇,不然就有違道德,君子之稱也就岌岌可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當今社會並非一無可取之處。

公元前645年,為齊桓公創立霸業、嘔心瀝血的管仲患了重病,齊桓公去探望他,詢問他誰可以接受相位。管仲說:“國君應該是最了解臣下的。”齊桓公欲任鮑叔牙,管仲誠懇地說:“鮑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惡過於分明,見人之一惡,終身不忘,這樣是不可以為政的。”齊桓公問:“易牙怎樣?”管仲說:“易牙為了滿足國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兒子以討好國君,沒有人性,不宜為相。”齊桓公又問:“開方如何?”管仲答道:“衛公子開方舍棄了做千乘之國太子的機會,屈奉於國君十五年,父親去世都不回去奔喪,如此無情無義,沒有父子情誼的人,如何能真心忠於國君?況且千乘之封地是人夢寐以求的,他放棄千乘之封地,俯就於國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過於千乘之封。國君應疏遠這種人,更不能任其為相了。”齊桓公又問:“易牙、開方都不行,那麼豎刁怎樣?他寧願自殘身肢來侍奉寡人,這樣的人難道還會對我不忠嗎?”管仲搖搖頭,說:“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是違反人情的,這樣的人又怎麼能真心忠於您呢?請國君務必疏遠這三個人,寵信他們,國家必亂。”管仲說罷,見齊桓公麵露難色,便向他推薦了為人忠厚、不恥下問、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說隰朋可以幫助國君管理國政。遺憾的是,齊桓公並沒有聽進管仲的話。

上例說明,盡管齊桓公並沒有聽進管仲的話,但管仲區分小人和君子的標準確是值得崇尚的。

有一次,公司總經理派市場部總監趙輝前往國外洽談一個重要的合作項目,臨走前對趙輝說:“你要用人,公司職員隨便你挑……”趙輝說:“那我就點名要張淵。”這個請求倒是把總經理弄糊塗了。張淵的狡猾和貪婪大家有目共睹,他的壞毛病一大堆,為什麼趙輝要選他呢?趙輝對迷惑不解的總經理說:“我在外需要公司內部給我提供大量信息和全力支持,本來張淵就插手了這次談判,不讓他去,難保他不眼紅,如果他暗中作梗,豈不壞了大事?但是我把他放到眼皮底下,派他點用場,分他點功名,就不會有事,我也沒有後顧之憂了。”總經理聽後明白了趙輝的深遠用意,連稱高明。

也許你看過也曾經曆過一些不公平的事,許多正直的人不屑於與小人交往,最後卻栽倒在這些小人手上,甚至一敗塗地。

所以,在與小人打交道時務必考慮周全,最好不要與其發生正麵衝突。論實力,小人並不強大,但他們不擇手段,什麼下i濫的招數都可能使出來。若衝突起來,縱使你贏了小人,也會付出代價。

王剛進入新公司時,一直保持著自己在學校時耿直、快言快語的處世之道。想不到在一次工作研討會上,他因當眾反駁了一位同事的提議,卻讓自己在工作中嚐盡了苦頭。這位同事表麵笑臉相迎,卻嫉妒心極強,王剛的反駁讓他記恨在心。在以後的工作中,他總是處處作梗,為難王剛,有一次竟無事生非,在上司麵前告了王剛一狀,讓王剛平白無故受了一次批評。

很多人由於得罪了小人,都像王剛一樣蒙受了不白之冤。

餘秋雨曾經寫道:曆史上許多鋼鑄鐵澆般的政治家、軍事家,最終悲愴辭世的時候,最痛恨的不是自己明確的政敵和對手,而是曾經給過自己很多膩耳的佳言和突變的臉色最終還說不清究竟是敵人還是朋友的那些人物。處於彌留之際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死不瞑目,顫動的嘴唇艱難地吐出一個詞彙“小人……”小人用卑微的生命粘貼住一具高貴的生命,高貴的生命之所以高貴,就在於受不得汙辱,然而高貴的生命不想受汙辱就得付出生命的代價,一旦付出代價後,人們才發現生命的天平嚴重失衡。

這種失衡又反過來在社會上普及著新的恐懼:與小人較勁犯不著。中國社會上流行的那句俗語“我惹不起,總躲得起吧”,實在是充滿了無數次失敗後的無奈情緒。誰都明白,這句話所說的不是躲盜賊,不是躲災害,而是躲小人。

難道我們真的是怕小人嗎?其實“邪不勝正”這句話一直就是曆史的見證。隻不過,能盡量不與小人發生直接衝突就盡量避免。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你在無意中的一些言語或行為極可能會刺疼小人心中的某根神經,從而挑起他的報複之意。因此與小人相處,一定要講究藝術;要以柔取勝,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如果真的被小人陷害,也不要過於畏懼,那就起來反抗,不要害怕直麵他,也不要害怕被他纏上引起麻煩,自己行得正、站得直,做事不怕人說,那麼小人始終還是奈何不了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