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學法在網絡互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計算機教育
作者:閆海英 高燕 王曉喃
摘 要: 對於“網絡互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教師若以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很難達到教學目標。針對該課程內容豐富、操作性強等特點,提出了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實施案例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進而理解並掌握相關的知識,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 網絡互聯技術; 傳統教學; 教學質量; 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3)03-56-02
0 引言
計算機網絡是當今信息技術發展最快的學科門類之一,在人類活動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掌握和運用現代計算機網絡技術已經成為現代專業人才必備的知識與技能。近幾年,在政府上網工程的推動下,網絡應用、網絡管理人才的需求明顯增加,國家相關部門的統計顯示:未來5年,我國對從事網絡建設、網絡應用和網絡服務等新型網絡人才的需求將達到60萬-100萬人,供需缺口十分巨大[1]。
網絡互聯技術是計算機網絡類專業的一門主幹專業必修課程。本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具備專業初中級網絡工程人員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利用各種網絡設備組建和管理園區網絡的能力,為畢業後勝任網絡技術工作奠定基礎。
1 存在問題
分析網絡互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現狀,結合講授該課程的切身體會,筆者認為,目前計算機網絡專業的網絡互聯技術課程存在的問題及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⑴ 課程內容交叉重複,更新速度慢
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學校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自主製定教學計劃。由於這種自主性和學科本身的係統性要求,導致某些課程內容存在交叉。以網絡互聯技術這門課程為例,與其相似的課程就有計算機網絡基礎、網絡管理與維護、網絡安全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重複學習的內容,會缺失新鮮感,失去學習興趣,進而影響整門課程的正常學習。另外,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新的技術、設備不斷湧現,而課程教學內容卻不能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滯後。
⑵ 課程教學重理論、輕實踐,實踐設備投入不夠
目前多數高校都將網絡互聯技術課程設為專業課,教學以理論講述為主,實踐性教學即使有也基本都是驗證性實驗,有的院校甚至就隻是純理論教學,學生在學完之後,對網絡互聯缺乏感性認識,到期末考試時隻能死記硬背所有相關的知識點。另外,網絡互聯技術實驗不象開發軟件項目那樣,隻要有一定的開發環境就能完成,其對硬件設備的要求很高。如虛擬局域網組建、交換機配置、路由器配置等都屬於網絡互聯的配套實驗,如果沒有專業的網絡實驗室,是沒有辦法實施的。目前高校網絡實驗室建設普遍存在設備陳舊、投入不足的問題。
⑶ 教材通用性不強
目前各大院校所使用的網絡互聯技術教材絕大多數會以某公司的網絡設備為例進行介紹,比如我院就是以銳捷網絡設備為例進行授課的。然而目前許多單位、部門在組建網絡時,都會綜合考慮性價比,選擇不同的網絡產品,比如:銳捷、Cisco、華為等,不同的網絡產品在組網時的連接、配置、管理等方麵都存在差異,所以學生在學習完後,並不代表就能立馬完全勝任網絡組建任務,教材通用性不強。
⑷ 教學方法、模式單一,缺乏靈活性
目前高校的教學模式基本都是“填鴨式”教學,主要以教師講授,學生聽為主。教師主觀地將教學內容在課堂上向學生講授,學生則被動地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在授課過程中,雖然教師采用的方法由傳統的板書形式發展到目前主要以PPT為主,板書為輔,解決了板書不能清楚解釋抽象理論的問題,但由於PPT製作質量問題,導致其並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最終演變成了“電子板書”。對學生來講,依然是被動地獲取知識,直接影響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