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石林之奇在於石,那麼石林之趣就是腳下的路了。遊過“觀音石”,穿過“一線天”,走過筆直大道,便可見到一條條用小石鋪成的花路。小花路像密布的絲線,像待收獲的魚網,向四處伸展著手腳;又像帶著遊客駛進銀色海灣的扁舟。一眼望去,連綿不斷。這小路可是石林中的動脈啊!石林給人以充滿活力的強烈印象,還在於它也有綠的生命力。挺著綠色腰身的小草頑強地鑽出石縫,頻頻向人們點頭致意……
我們跟隨著導遊沿著石階穿行,像入了迷宮,一會兒曲徑通幽,一會兒峰回路轉。我忍不住好奇,用手撫摸了那光潔灰白的石壁,一股沁人的涼意襲來,令人心曠神怡。在一叢劍削般又尖又薄的石峰前,導遊講,這就是石林一大奇觀“上刀山,下火海”。它的得名,出自有名的撒尼人的傳說,講的是阿黑哥為了解救被惡人搶走的阿詩瑪,不顧安危,曆經上刀山下火海般的千辛萬苦去尋找阿詩瑪的故事。我抬頭仰望著那氣勢挺拔直刺青天的石峰,仿佛看到了那不畏艱險、不向惡勢力低頭的阿黑哥披荊斬棘的勇敢形象。
在這群峰疊嶂的石林裏,令人驚奇的還有一潭碧水,這就是有名的劍峰池。從石階下到小橋,可以看到一座石峰兀立在水中,猶如一柄利劍直刺藍天。在一根巨大的石柱上,“石林”兩個鮮紅的大字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弦。據說,這是解放前的雲南省國民政府主席龍雲所書。除此之外,還有無數巨石頂天立地,留下很多名人墨寶,為石林增光增色,“群峰壁立,千嶂疊翠”八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是1962年6月朱德視察石林時揮毫題寫的。
行進中仰望高處,蓮花峰上風光無限。此峰出水十餘丈,石片疊翹,瓣瓣向心,簇成盛放的素潔蓮花。此時,我在想,“巧奪天工”的天工之巧,又豈是人力可奪?更有那妙趣橫生的鍾石,遊客叩擊時,回響悠遠的鍾鳴,令人心動神馳。登上高亭,紅袖撫欄,風輕雲淡,層層峰林,疏影橫斜,天光雲影,群峰秀色,盡收眼中。真可謂,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請放慢腳步,輕點走!”導遊小姐向我們發出了警告,指著懸在頭頂上的一塊稱為“千鈞一發”的巨石告訴大家,這是1883年地震留下的一個奇景。這塊據說有兩噸重的落石就搭在兩根石柱上,形成一個門,似乎隨時都可能掉下來。這塊落石又稱“量心石”,如果你良心好,經過時它不會掉下來;如果你良心壞,經過時便會掉下來。
在小石林後門出口處,一石峰高約三米,仿佛一位得道的高僧,那端莊的僧帽、合掌打坐的神態,令人叫絕。另一石則形似沙僧,緊緊守護著師父,與附近的悟空石、八戒睡懶覺石相呼應,構成一幅惟妙惟肖的唐僧師徒西行畫卷。我想,人生也如同走在取經路上的唐僧師徒一樣,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要得真經就得克服千難萬險堅持走下去。至此,我仿佛聽到了古人吟詠石林的詩句:
何物靈通獻石芝,
天然崆峒不知時。
登臨頓覺塵心化,
踏遍芒鞋意若遲。
責任編輯葉雪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