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 / 3)

4.江子:《贛江以西》

用江子自己的話,他是前詩人寫散文。因此他的散文有盎然的詩意,湧動著一種溫潤的靈動。即便是一些紅色題材,也透出詩的溫暖與氤氳,比如《鍘刀下的蘭》,寫劉胡蘭;《懷念一張臉》,寫解放軍的一個班長;《玉一樣的山,玉一樣的人》,寫方誌敏。讀江子的散文時常可以聽到一種銀器的微響,像月光一樣清冷的騷動。總的感覺是,故鄉是江子的支點,詩歌是他散文背後的魅影。

5.李曉君:《江南未雪》

李曉君的散文筆法細密,節奏舒緩,有一種自戀的定力和清寂的風格。《江南未雪》的副題是“1990年代一個南方鄉鎮的日常生活”,描寫故鄉的人與事,因為是自己的青春經曆,故而充滿懷念的思緒。李曉君認為,“文學不等於生活本身”,在這本紀實的作品裏麵“不乏作者大膽的虛構和臆想。”他這本散文集,給我的感覺是,以散文的名義撰寫小說,或者說是,以小說的手法撰寫散文。

6.王曉莉:《笨拙的土豆》

王曉莉描寫城市生活,講述城市背後的張力,挖掘令她感動的幽隱。比如《秘密站台》。王曉莉的城市是多元化的,有親人、有路人、有植物、有會議桌、有食堂、有米中的蟲子。都市有什麼,王曉莉筆下就有什麼。總之,與江子等人不同,王曉莉的故鄉是南昌,用女性的視角解讀城市。王曉莉認為寫文章如同造房子,要注意結構,最後是畫龍點睛。她的散文簡潔而有節製,犀利而不失靈動,對她的確要青眼相加。作者要懂得刪減,沒有刪減不成文字。許多人忘記了這個基本的作文之道。這本散文集的題目是《笨拙的土豆》,寫出這樣文字的人怎麼是“笨拙”呢?

7.安然:《麥田裏的農婦》

安然敏感多思。與上麵幾位散文家不同,安然注重心靈展示。她在《麥田裏的農夫婦》結尾寫道:“因為靈魂不安,所以向往寧靜;因為精神孤獨,所以向往有所依據;因為日子粗糙,所以向往詩意。”

在文體上,安然顯示了追求單純、幹淨的成績與努力。

8.朱強:《朱強作品集》

朱強的散文平實、厚重而有曆史的雕塑感。比如《墟土》。作者通過對墟土的探索與考察,顯示出對曆史斷層的憂慮。作者把古今時空、文史哲理糅合在一起,在穿透式的敘述之中展示了一種大氣場。

1.散文的地域與流派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五部散文集,有一個總標題是“江右新散文”。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以坐北麵南的朝向為基準,以東為左,以西為右。長江以東的地區位於左側,故稱江左。江西位於江南的西麵,因此稱講江右。

江右新散文就是江西新散文。在同一個地方生活,是不是可以形成一個流派呢?作為一個流派有許多因素,重要的是要有共同的敘事風格。江西的散文作家是否可以考慮這個問題,尋找大家認可的共同點,從而形成江右流派呢?這大概有些難度和分歧。如果不能形成流派,那麼在同一地域、同一時代的散文作品中,在自然景觀、社會民俗與人文情懷中總能夠尋覓到某種地域方麵的聯係吧!

2.向小說學習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