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作為流派的江西散文
毗陵藝譚
作者:古耜
一
六年前,借江西散文現象研討會召開之機,我曾對江西散文做過一次盡管簡略但絕不草率的描述。當時,我的基本觀點是:在新世紀散文創作的宏觀格局中,江西是毋庸置疑的散文大省與強省,不過,同國內其他散文大省和強省相比,江西散文的“大”與“強”,主要不是表現為擁有多少風標鶴立、聲名遠播的散文名家巨匠,而是展示了一種魏紫姚黃,各擅勝場的整體陣容,一種鳧趨雀躍,各見精神的團隊風采。質言之,江西散文是以均衡協調而又生機勃發的綜合實力,彰顯了自身的個性與優勢,進而居於國內散文創作的領先地位。
六年來,中國文壇的散文創作雖然不無喧囂和困惑,但就基本向度和內在精神而言,依舊呈現出繁榮發展和健康前行的態勢。與這種總體態勢相呼應,江西散文亦保持了深入拓展和穩定上升的內力,其總的格局愈發樂觀向好:一大批老中青作家,以嚴肅認真、不急不躁的態度,從容豐富著自己的散文世界。其中陳世旭、劉上洋、劉華、鄭雲雲、梁琴等文苑宿將,每有質文兼備的新作問世,都顯示了旺盛持久的藝術生命力;溫燕霞的創作在小說、報告文學等多個領域都有成就,而散文集《客家我家》《嫁給一盞燈》等,則以獨特的民族視角和豐沛的人生感受,表現出取法乎上的藝術品質;姚雪雪因參與出版競爭,一時難有更多的精力從事創作,但前不久修訂再版的長篇散文《夏都繪影》,仍然凸顯了作家在曆史深處發掘人性本真的出色才能;王芸原係湖北很有影響的散文、小說兩棲作家,早就有《穿越曆史的楚風》等個性化文集行丗,調入江西後,又推出《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等一係列新作,把一個愈發絢麗多彩的散文天地留給了文壇;程維以詩見長,近期發表的有關江右曆史文化的大散文,則別具目光和才情。此外,羅榮、丁伯剛、周亞鷹、朱法元、洪忠佩、藍燕飛、簡心、羅聰明、劉偉林、張慧敏、澆潔、謝寶光、王明明、鄧濤、朝顏等,均不時有上乘之作捧出。所有這些,賦予江西散文一種斑斕多彩、踔厲風發、生機無限的氣象。
二
在風生水起的江西散文現場,活躍著一個以中青年實力作家為主幹的創作群體,其主要成員是:江子、李曉君、範曉波、王曉莉、陳蔚文、夏磊、傅菲、安然,和更為年輕的朱強等。這九位作家憑借堅韌執著的創作實踐和豐饒超逸的藝術成果,以及由此產生的良好的文壇乃至社會反饋,不僅構成了當下乃至今後一個時期江西散文創作的骨幹和中堅力量,而且從較深的層次體現了江西散文的基本色調和重要特征,因而很可以成為我們今天觀賞和把握江西散文的標識性群體和縮影式存在。
這九位作家中,江子的創作一直保持著風正帆懸的強勁勢頭。從講述人生經曆和社會世相的《在讖語中聯係擊球》《贛江以西》,到鉤沉井岡山紅色革命曆史的《蒼山如海》,再到直擊都市化進程中鄉村境遇的《田園將蕪》,直到正在撰寫同時陸續刊出的景德鎮陶瓷史係列,作家的筆墨雖有題材和場景的調整,但基本主題始終如一,這就是:透過現實與曆史的流轉與變異,叩問社會前行的內在規律,狀寫人在其中的迷惘、窘困與高蹈。這種立足時代前沿的精神思考,與作家深摯剛健的藝術表達互為條件,既凸顯了作家的擔當意識,又增添了散文的容量與重量。李曉君的創作經過悉心探索和自覺蓄勢,於近年來進入了噴發和收獲季節。作家將廣泛的人文資源占有和細致的“田野考察”方式結合起來,同時借鑒小說、詩歌、地方誌等多種表現手段,寫出了建立在生命記憶之上的長篇散文《江南未雪》《後革命年代的童年》。這兩部作品不單情致深沉,文筆秀雅,而且承載了豐沛的生活細節與大量的曆史信息,具有從生活一隅認識一個時代的深遠意義。範曉波雖然將部分精力轉入小說創作,但散文仍是他的“主業”。如果說早先給他帶來“21世紀文學新星”榮譽的《正版的春天》,主要是一曲新奇別致而又浪漫瀟灑的青春之歌,那麼新著《帶你去故鄉》,則在清麗奔放的敘事之外,增添了一種“我”與故土,與自然,與生命原鄉的對話關係,這使得其散文獲得了境界的深沉、繁複與開闊。王曉莉的散文多聚焦日常生活和平凡人生,但並不滿足於對這些做表層描摹與臚陳,而是將筆墨盡量伸向人情物理的縱深處,努力發掘其中包含的人的奧妙和“物”的真趣,生動揭示人與物之間的種種關聯與變異。於是,一部《笨拙的土豆》,就像作家所喜歡的碎花裙子,雖有世俗和家常的一麵,卻並不瑣碎和平庸,相反讓人覺得平中見奇,淡中有味,柳暗花明,風光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