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峻嶺磨練了山西人不甘貧窮的意誌,風沙險途鍛造了山西人誠信和睿智;走西口、闖塞外、遠走大漠,汗水和著血水,艱苦創業,成就了富甲一方的神話。
今天的晉中大地上,仍然矗立著一座座晉商大院,那氣勢恢宏的院落,成為新時期旅遊文化的一大亮點,那就是明清時期晉商衣錦還鄉後修建的。
去過平遙古城的人一定記得日升昌票號,那是中國最古老的銀行,那地下金庫疊壘達屋頂的金錠銀錠,估計一大半要途經過我們雁門關吧!
晉商富有了,但晉商沒有隻重一己之利,隻顧一家之樂,千百年來扶貧濟困,回饋鄉裏,造福社會。在太穀三多堂裏人們爭相一睹的金火車頭,就是晚清國難時,太穀曹家慷慨解囊,慈禧太後回贈的。
今天,新時代的晉商仍然踐行著忠勇信義,一代代傳承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
三
日子堆疊如沙,危難厚積如浪,古老的關隘伴隨著日月輪換,綿延上演著不停歇的抗衡、征戰,然而拿今天的眼光來分析,發現除了1937年開始的抗日戰爭屬於抵抗外敵外,三千年來我們所血拚過的匈奴、突厥、契丹、黨項、女真,其實都屬於我們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回望千年征戰,不禁啞然:原來都是兄弟鬩牆啊!
曆史以連續劇的方式在為我們訴說著馬背民族與農耕民族爭奪江山的鬥爭,不斷上演著互換主角而最終走向統一的故事。曆史總是令人悲喜交加!
漫長的戰亂中古關隘是漢民族的城防,更漫長的和平中古關隘是各民族晝夜不息的古商道。這裏的主權曾經多次易手於兄弟民族,如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契丹族建立的遼、女真建立的金、蒙古建立的元、滿族建立的清。這裏見證了華夏民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曆次大融合,大彙聚,大發展;古關隘內外當之無愧地成為民族融合的“黃金地帶”,通商、通婚,同發展,兼容並蓄,從而煥發出更耀眼的民族文化生機。
如今世界上與我們同樣古老的許多文明早已中斷消亡了,而中華文明曆五千年生生不息,秘訣就在於我們的文明以漢民族為主體,曆代都在不斷吸納遊牧民族的新鮮血液,在曆次民族大融合後更煥發出勃勃生機!
馬背民族的驍勇強悍對農耕民族的每次衝擊,衝刷掉了古老文化中的劣性、惰性,使中華文明更加光華四射!
在古關隘的碑林徜徉會發現,書法藝術的展示中,除了篆、隸、行、楷、草五體外,還有一種透著剛勁,帶著野性,富有靈動感的魏碑體,它筆畫如刀鋒,這種字體就出自馬背民族鮮卑族。
鮮卑族曾經穿越雁門關南下,由古平城(大同)遷都洛陽,統一黃河流域。曆史上這個民族以開放的胸懷,全麵學習漢文化,從政治製度到經濟方式,從語言文字到姓氏服飾,甚至到生活習俗,全方位漢化改革,以一種空前絕後的姿態與漢民族融合,在民族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華章。近代思想家康有為曾經力讚魏碑體書法,讚歎此體有剛強、渾穆、跳躍……等等“十美”,實際上他是在讚歎鮮卑這個民族的昂揚的生命力!
今天鮮卑族已經消亡,但它卻留在了曆史中,它與漢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經融為一體。
四
俯仰古今,神思飛揚。遠處炮台上平夷靖寇的大炮悵望著山穀,冰冷的炮身保持著作戰前的衝動,然而戰爭的回音早已經沉寂,多少代人孜孜以求的和平已經溢滿山穀。
時間如流水帶不走如煙的往事,永不褪色的傳奇滿山穀回響。仰望雁門關隻見鬱鬱蔥蔥,綠滿山崖,巍峨古關樓挺立成三千年的風雲際會,山脊上鐵骨錚錚的一個個坐標在注目著腳下的人們。
四麵八方的人們不斷地來拜謁、來登臨、來尋覓,讓我們拾起曆史遺落的壯懷激烈吧,來這裏浸潤人格營養,在如今充滿聲色喧囂和利益誘惑的世界上,站立起一個強健的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