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金霍洛就是“君主的陵園”,就是我們要去參觀的地方。當年,按照蒙古慣例,成吉思汗的遺體實行秘葬。聖體安葬後,不起壟不標記,並立即驅趕萬匹戰馬將方圓數公裏內踏為平沙,然後留一千騎兵守護,至來年花開草滿方才撤離,這樣就再也沒有人能找出葬點了。所以蒙古族人民想要拜謁他們心中的聖主,就隻有到伊金霍洛了,伊金霍洛自然就成了蒙古族人民心中的聖地。
進入伊金霍洛草原,我的心情為之一振,這裏確實是另一種景象,遠處隱隱如屏障的群山與藍天渾為一體,湛藍的天空深遠遼闊,朵朵白雲徘徊在頭頂,仿佛觸手可及,卻又如此遙遠。近處濃密的樹林下水草豐茂,悠然其間的牛羊對遠方的來客不驚不羨,我不由在心裏驚歎:這才是聖地!這才是草原!而聳出於黛綠之上的成陵就像一隻展翅淩霄的雄鷹,那刺眼的黃色穹頂正是雄鷹如鑽的眼睛。
沒有到過伊金霍洛,你就不知道草原是有靈魂的,也不會知道為什麼成吉思汗是草原的靈魂。領導獷悍的草原民族不僅僅靠雄韜大略,更要有馬背上的真功夫,成吉思汗凡伐必帶兵親征,凡戰必身先士卒,他所獲得的支持與擁戴不是出於暴虐而是出於敬畏與崇拜。成吉思汗用他的驍勇和智慧首次完成了蒙古高原的部隊建製和政權建製,使那裏的部落社會邁進了封建文明,他首次統一了漠北草原,為中國曆史上的第四次大統一作了堅實的準備。他還首次把文字引入蒙古族的生活,開創了蒙古的文字曆史,並頒布了蒙古第一部成文法《大劄撒》。翻看中國曆史,上下五千年,多少強悍的少數民族被曆史淘汰,而蒙古族卻至今欣欣向榮,這不能不說是成吉思汗的功勞。
午餐安排在蒙古包裏,席間有蒙古風情的歌舞助興。曾經聽到過一種說法,在蒙古人中最能歌善舞的,非鄂爾多斯人莫屬。在雄性的高原上唱起民歌的鄂爾多斯人,似乎是在用歌聲與天對話。這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因此,他們是在情不自禁地歌唱,不是在唱給誰聽。他們不需要舞台,茫茫高原就是他們的舞台。記得有一次,我們到鄂爾多斯市辦事,中午和市裏幾位友人吃飯,席間一位老領導帶頭唱起了歌,其他友人紛紛跟著放歌,把那一次午宴推向了高潮,不論他們的嗓門好壞,每個人都唱得豪放而陶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這次是專業演唱,歌手穿著鮮豔的民族服裝,每人一副好嗓門,再配上草原特有的樂器,更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那些歌的旋律與鄂爾多斯高原一樣,有的跌宕起伏、高亢豪放,有的婉轉纏綿、舒緩悠長,聽的人蕩氣回腸、回味無窮。
飯後在蒙古包外麵,我又被一陣低回婉轉的旋律吸引著,來到一座蒙古包門前的台階上,那裏坐著一位蒙古族老人,正在專心地拉著馬頭琴。我靜靜地聽著那時而歡快、時而哀怨的琴聲,眼前出現了一幕幕牧歌般生動的草原風韻。一曲之後,我向他深深鞠躬表示謝意,本來想和他交談幾句,可惜老人聽不懂我的話。
下午,我們就要離開草原了,車過之處,草原在陽光的襯托下,呈現出一種平靜的燦爛。遠處的羊群像從天邊飄落而至的雲朵,隨意綴在草地上,散漫的奶牛隨風擺動著粗壯的尾巴,豪情奔放的馬兒也放慢了腳步,以一種悠閑的姿態在和煦的陽光下體驗著生命的另一種況味。
草原又一次和我碰撞了一下,撞出的不是火花,而是一串串音符。我想,草原就是一首歌,就是一首悠遠綿長的抒情歌。成吉思汗是草原上出色的歌手,他的歌聲經久不衰、代代相傳。抑或成吉思汗也是一首歌,一首美妙動聽的老歌,誰都會被這首歌深深打動。
車上的視頻在播放著草原歌曲,我已記不起是什麼歌了,但是我特別希望把這首成吉思汗電視劇片尾曲的歌詞作為我這一次草原之行的結尾:
風從草原走過
吹散多少傳說
留下的隻有你的故事
把酒和奶茶釀成了歌
馬背上的家園
因為你而遼闊
到處傳揚你的恩德
在牧人心頭銘刻,深深的銘刻
……
三、天邊有一片遼闊的大草原
我的心愛在天邊
天邊有一片遼闊的大草原
草原茫茫天地間
潔白的蒙古包散落在河邊
……
喜歡這首歌是因為一直向往美麗的呼倫貝爾草原,這首《呼倫貝爾大草原》聽過許多的版本,最初是喜歡德德瑪老師的演唱,後來又欣賞了降央卓瑪的演唱,每一位歌者都把對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愛以它精煉的詞句和優美的旋律,滿懷激情地抒發出來,讓人久久難忘。而且這首歌節奏舒展,旋律優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風和日麗、綠草如茵的草原風光,使人置身於一望無邊的遼闊草原情景之中。
去過兩次草原以後,總覺得意猶未盡,於是呼倫貝爾就成了心中的向往,成了“我的心愛我的思念”。
2011年7月,終於實現了與呼倫貝爾大草原擁抱的願望。當火車緩緩駛進呼倫貝爾大草原時,我的心也激動得歡跳起來,眼前的草原正是我夢境中的景象,一眼望不到頭的翠色,與天穹相接。隔著車窗玻璃,我眼睛一眨不眨地眺望著草原,但見草色濃濃淡淡、起起伏伏,宛若偌大的綠色絨毯,一直伸向遙遠的天邊,這就是被譽為“北國碧玉”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下車以後,我歡呼著跑進草原,想往了多年的東西,清晰而明朗地來到了眼前,心奔騰跳躍著,呼倫貝爾草原,歌一樣的名字,我終於站在了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清風吹過,綠草像波浪一樣隨風起伏忽明忽暗。天空純淨蔚藍,朵朵白雲在草原上投下斑斑點點的影子,給碧綠色的草原點染上深綠色的流動圖案,甜美的空氣散發著青草與泥土的芳香,藍天、白雲、碧草、羊群交相輝映,美不勝收。站在這浩瀚無際、逶迤千裏的大草原上,感受著大草原的氣息,香草繞膝,薰風拂臉,心靈也脫掉了塵埃之氣,腦海裏響起優美的樂曲:
呼倫貝爾大草原
白雲朵朵飄在我心間
呼倫貝爾大草原
我的心愛我的思念
……
望著畫一樣的草原,激動的心情無以抒發,隻有反複哼唱著這首歌,讓自己的情感融進美麗的草原。
呼倫貝爾大草原真是一片大美無限,令人神往的聖地,牧場遼闊無垠,碧空天高雲淡,矯健的雄鷹展翅翱翔,芳草萋萋,野花爛漫,自然素雅,樸實無華。
在呼倫貝爾,我們從滿洲裏到海拉爾,到室韋,到根河濕地,一路領略了呼倫貝爾大草原的遼闊寬廣和美麗神奇,相信每一個到過呼倫貝爾的人都會被它感動。作家李存葆說:“從走進呼倫貝爾這片令人神往的土地的那一刻起,我仿佛是在大自然賦予的幻與真、夢與醒的感覺中度過的。它閃現在我眼前和縈繞在我腦際的,首先是一個大字。”呼倫貝爾的“大”,是博大,是大氣,是大手筆,是大寫意。正如李存葆所言:“那鬥折蛇行的條條河流,給予我們的是大蜿蜒、大滋潤;那浸潤著馬背民族精神的呼倫湖,給予我們的是大澄澈、大寧靜;而那暉河及根河濕地,給予萬千生靈的則又是大接納、大包容……”
說起呼倫貝爾的美,不能不說滿洲裏。人們常說中國地圖像一隻雄雞,而滿洲裏就像寶石一樣鑲嵌在雞冠上。它東依興安嶺,南瀕呼倫湖,西鄰蒙古國,北接俄羅斯,是我國最大的沿邊陸路口岸。它與俄羅斯西伯利亞鐵路的終點站外貝加爾斯隔國境線相望。從這裏的國門探望異國他鄉,猶如鄰裏之間相互觀看,使得此地別具異國風情。
夜幕下的滿洲裏簡直讓人心醉神迷,一幢幢風格各異的高層建築和一座座俄式木刻楞房屋,形成了高低錯落、疏密相間的建築群體,行走於大街上,移步皆是景,舉目滿眼春。色彩鮮豔的木刻楞,尖塔高聳、具有輕盈修長飛天感的哥特式建築謝拉菲姆教堂、滿洲裏博物館,還有不同時期的歐式建築,在霓虹燈的映照下,閃耀著曆史和藝術的光芒。而大街上中西交融的現代建築,讓人既感受到西方藝術的浪漫,又領略到東方文化的典雅。街道兩旁各類店鋪林立,燈火輝煌。霓紅燈的店招上,中俄兩國文字交相輝應,商品琳琅滿目。我們沿著大街閑逛,不時與俄羅斯、蒙古等異國朋友擦肩而過,盡情享受著難得的異國情調,還買了俄羅斯套娃、巧克力和大列巴。
當然,滿洲裏最迷人的還有音樂。走在夜幕裏,耳邊不時傳來歌聲,尤其是酒吧飄逸的樂曲:“深夜花園裏四處靜悄悄,隻有風兒在輕輕唱,夜色多麼好,心兒多爽朗,在這迷人的晚上……”閃爍的燈火和三三兩兩的異國麵孔,給耳邊的音樂推波助瀾,讓人產生了奇妙的感覺,仿佛滿洲裏夜晚的街上,每個人都在唱歌,歌聲使小城的異國風情更加濃烈,更加讓人迷醉。
其實,在呼倫貝爾的每一個地方,都會感受到美妙的草原音符,比如草原明珠海拉爾,蒙古語意為“野韭菜生長的地方”,三麵環山,一水中流,既有撩人的草原風光、豪放的牧人歌舞,又有美麗多姿的國家森林公園,還有日夜歌唱的海拉爾河,無論是綠茵茵的牧草還是野辣辣的歌舞,無論是挺拔健美的樟子鬆還是蜿蜒多情的海拉爾河,無一不是美麗樂章。
比如呼倫湖、貝爾湖,草原上有個美麗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勇敢的蒙古族部落裏有一對情侶,女孩能歌善舞,才貌雙全,叫呼倫;男孩力大無比,能騎善射,叫貝爾。他們為了拯救草原,追求愛情,與草原上的妖魔奮勇搏殺,女孩子化作湖水淹死了眾妖,男孩為尋找愛人勇敢投湖,於是,他們雙雙化作了世世代代滋潤草原的呼倫、貝爾二湖。 在小學二年級的語文書上有一篇《美麗的呼倫湖》,課文中這樣描述:“春天到了,呼倫湖畔水草豐美,遍地是美麗的野花,牧民們趕著牛羊來這兒放牧;夏天的湖麵上,魚兒跳躍,鳥兒低飛,白帆點點,漁民們高興地撒開了魚網;秋天,蔚藍的湖水和藍天連成一體,朵朵白雲在水麵上悠悠飄蕩;冬天,到處是白茫茫的冰雪,寧靜,美麗,像一個童話般的世界。”確實,呼倫湖是詩是畫,是永不衰老的蒙古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