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平型首戰(2 / 3)

聶榮臻率領徐海東旅不久也到了上寨,與隱蔽集結在此的陳光旅會合。此時重鎮靈丘已失,國軍正往平型關方向敗退,聶榮臻命部隊避開大路,從小路穿過龍泉關,繞道阜平北來到上寨,以避免敗軍影響軍心。

喬溝血戰

參戰各部夤夜冒雨相繼到達伏擊位置,三個多團拉開了二十餘華裏的戰線。

接近黎明時分,大雨方歇。戰士們顧不上身上的泥水,最後一次擦拭武器,檢查彈藥:每人一百發子彈和兩顆手榴彈,外加一把大刀,據說長城抗戰的時候,日軍最怕中國軍隊的大刀。

簡易公路靈丘方向,終於出現了日軍行軍縱隊的影子。一百餘輛滿載軍用物資、拉著武器的汽車緩慢開來,後麵是兩百多輛大車和騾馬炮隊,由少量騎兵護送,在狹窄泥濘的公路上蠕動,近處的戰士已經能聽到日語的口令聲,能看到日軍士兵斜背著的步槍,顯然沒有做好戰鬥準備。

在華北屢戰屢勝的日軍養成了輕狂冒進的習慣,常以數百人或一個聯隊離開主力二三天行程,前不久的南口之戰麵對國軍湯恩伯的大軍,日軍竟以一個聯隊迂回懷來,離開主力五天行程,可見目中無人到何種程度。此次日軍依然如故,前方既不設尖兵探路,兩翼也沒有搜索部隊警戒,大搖大擺走進死亡之地。

當聶榮臻的懷表時針指向7點的時候,林彪下達了攻擊命令。

擔任中間突擊的李天佑團是伏擊戰的重頭戲。

出發前本來可以小睡,但由於全團竟然沒有一隻鍾表不好掌握時間,隻好枕戈待旦。日軍已經全部進入伏擊圈,而且車隊在興莊至老爺廟之間形成了擁堵,人馬車炮擠成一團,最容易受到殺傷。隨著李天佑攻擊的口令,前麵一輛汽車瞬時中彈起火阻塞了道路。日軍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有些驚慌失措,但很快清醒過來,在揮舞著戰刀的軍官指揮下,尋找有利地形開始頑強抵抗。

林彪命李天佑火速趕到師部,李天佑從團部貓著腰穿過一片穀子地來到一裏外的師部時,已經氣喘喘。

“沉著些!”林彪話依然不多,每個句子都很短,“看到了嗎?日軍很多,很頑強,戰鬥不會馬上結束的。”

李天佑拿起望遠鏡向公路上望去,隻見日軍正展開戰鬥隊形節節抵抗,一股身穿黃軍裝、腳蹬皮靴的日軍正有組織地公路西北一側的製高點——老爺廟方向攀爬。那裏是一座沒有太多樹木遮蓋的禿山,約三四百米高,山腰處有一座不大的古廟名叫老爺廟。

林彪目光中透著殺意:“你們以一個營搶占老爺廟,拿下製高點!”

當李天佑離開師部的時候,林彪忽然叮囑了一句:“你們動作要快,慢了是不行的!”

按照原定計劃,李天佑隻須把公路上的敵人分成幾段逐一殲滅即可,但此時若不拿下老爺廟,這個任務幾乎不可能完成。僅憑東南側的火力已經壓製不住公路上的日軍,從埋伏地衝向公路的指戰員一個一個被撂倒,如果再讓日軍占領了老爺廟,八路軍占有的地形優勢將不複存在。

製高點在軍事上的作用舉足輕重。那麼身經百戰且出身黃埔軍校的林彪為什麼不事先占領老爺廟呢?這是因為這場伏擊戰一開始就被設計成“一翼伏擊”,即隻在道路的東南側發起攻擊。

林彪先後三次勘察地形,發現公路西北側山高坡陡不易攀登,衝下公路也不容易,不易發揮“三猛戰術”中的“猛衝”;此地地勢雖高卻植被稀少,伏兵很難躲過日軍飛機的空中偵查。而東南側山低坡緩,既利於隱蔽又易於出擊,因此林彪有意將重兵用於東南一側,他希望這場伏擊戰速戰速決,在主要方向上投入占絕對優勢的兵力也符合戰術要求。現在局麵發生了變化,速戰速決變成了膠著,於是林彪果斷變更戰術,將一翼伏擊,變為兩麵夾擊。

李天佑把搶占老爺廟的任務交給了三營,他們的陣地離老爺廟最近。

“不要怕傷亡,猛衝!一定要拿下老爺廟!”李天佑咬緊牙關命令三營。

又是一陣火力急襲。三營戰士在硝煙中奮力向前,終於衝上公路與日軍展開白刃格鬥,閃動的刀光、飛舞的槍托,吼殺聲、爆炸聲攪成一團。用了半個小時打通公路之後,衝上老爺廟,在二營援助下占領了製高點,將山上的少量日軍消滅。

戰場形勢立刻得到改觀,八路軍戰士居高臨下,打得公路上固守待援的日軍無處躲藏。

日軍再此集中兵力猛攻老爺廟,但為時已晚。由於山路狹窄,日軍大炮失去了仰角,騎兵也不能發揮作用,前來助戰的六架飛機也無可奈何,隻有穿著皮鞋的步兵成群往上爬,很快被擊退。

戰鬥中副團長楊勇負傷,三營營長負傷,下屬的九連大部分傷亡,隻剩了十多個人。李天佑把團指揮所移到公路西北側,下令一定要堅持到最後一槍一彈,並做好肉搏準備,等待兄弟部隊夾攻日軍。

擔任“攔頭”的楊得誌此刻抽不出兵支援李天佑,他們不僅要殲滅公路上的日軍,還要阻擊從東跑池高地回援的兩千餘日軍。激戰中二營五連連長曾賢生犧牲,全連僅存三十餘人活,三營的兩個連傷亡過半。

擔任“斬尾”的張紹東團最先從戰場上解脫出來,他們將公路上以及韓家灣北側高地的日軍殲滅後,返身殺西南,與李天佑團一起將興莊至老爺廟之間的日軍殲滅。

至此,伏擊戰基本結束,時間為下午一點左右。

蔚縣、淶源的日軍企圖增援,被楊成武的獨立團和騎兵營阻擊於靈丘以北和以東,日軍被斃傷三百餘人。東跑池方向的日軍也出動兵力企圖解圍,被楊得誌所阻不能前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