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行在生命線上
歲月情懷
作者:蔡潤田
生命可貴,卻也脆弱。一個人不期然間會有惡疾來襲,甚或有性命之虞。當健康成為奢望,活著已屬不易,若有人能把奢望變為現實,使奇跡不再是奇跡,這個人就實在值得尊重、嘉許。是的,這裏,我來饒舌老梁的行事,緣由蓋在於此。
老梁者,梁小波。約莫五十六七。微胖的身軀,敦實的個兒頭,一副笑容可掬的麵龐,言談顯得曠達而機智,此外確也看不出有什麼奇才異稟。然而,他名頭並不簡單、本領不可小覷:省腫瘤醫院的副院長,教授、研究生導師、頗負盛譽的名醫。還兼任中國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胃腸間質瘤協作組副組長等職,頭銜一大摞,學術著述也頗豐碩。不過,不論其名聲多麼顯赫,學術造詣如何高深,我所感佩或曰賞識的還隻是他治病救人的本領。本領緣於醫術,術有專攻,於我則嫌隔膜。濾去艱深的專業術語,或許我能大體道出他醫術高超、迥出流輩之所在。
據悉,醫學界是把外科大夫喚作術者的,如然,他就可謂是位資曆頗深的術者了。三十六年前,他從醫科大畢業來到省腫瘤醫院。多年來,從普外到消化,從開放式到微創,手術人次難以數計,其成功率之高,預後之理想,不知挽回了多少瀕臨絕境的生命,又使多少生理功能危殆者得以過上常人的生活,特別是在消化腫瘤的治療領域,在一些尖端技術上老梁可謂獨擅勝場,神乎其技。
這樣說不是溢美,容在下撮要言之:
一曰保肛技術。直腸癌病灶如果逼近肛門,以前多年來,隻能切除肛門,施行人工腹壁造口手術。試想,一個看上去正常的人,糞便卻要從腹部排泄,這是何等尷尬、不便。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早些年,該院前輩名醫席忠義、範楨等先生就為之付出心血,可惜迄未如願,有的竟至抱憾以歿。為了盡早掌握保肛技術,老梁擠出時間,自費到外地訪學、交流。終於攻克了這個難點,他用雙吻合器低位或超低位前吻合術解決了腫瘤下緣切端不足的問題,俾能免於大便改道的尷尬,贏得同行和病人的廣泛讚譽。人們親切的稱他為 “保肛公司董事”。二曰保留植物神經的直腸癌根治技術。說來這是個涉及人類生物本能關乎生命質量的問題。如所周知,無論男女無不追求夫妻生活的和諧。但很少有人追溯性和諧的深度生理機製。其實,男士的勃起與射精功能、女士的快感都與盆腔內的植物神經大有幹係。而直腸癌手術的操作必須進入盆腔。如此,能否保留腔內植物神經就直接關係患者日後生活質量,這也是在解刨學和醫術上要求十分精細、嚴格的技術課題。對此,老梁實施了名為“以筋膜層次為引導的保護植物神經手術法”,技法精到,確保患者生理機製的完好及常人應有的生命情調。三曰經肛門內鏡切除術。一些患者覺得微創雖比開放式手術創傷小得多,易於複原,但小孔也會留下若幹疤痕。對追求形體完美、尤其對一些愛美女士來說,多有不情願者。考慮到患者的這個心理願望,醫學界開始探索腹部不開孔,由肛門直接從直腸拖出腫瘤這項手術。2010年5月,國際上首次報告為一例女性的成功進行。三年後,老梁也成功為一例女性直腸癌患者實行了此項手術(如今她生活得很好),用老梁的話說,此之謂:直腸癌根治經自然腔道全直腸係膜切除術。難度之大,不僅在我省尚屬首例,即便全國能作這一手術者廖無幾人。還有其四,謂之胃腸間質瘤治療。這種腫瘤細胞與一般癌細胞發生部位不同,通常癌起於上皮細胞,但這種腫瘤起源於該細胞下的間葉組織,切除後容易複發,對常規放療和化療均不敏感,手術於患者並無裨益。但實施靶向治療卻很有效果。這是一種特殊的前景看好的尖端技術。老梁是較早開始此項研究,並有獨特貢獻的。為此,他被推舉為全國胃腸間質瘤協作組的副組長。
如此等等,老梁的醫學成就給他帶來許多“額外事務”,他的學術活動日益頻繁。作為中國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諸如衛生部的相關直腸癌、間質瘤診療規範製定要邀請他參加,衛生部組織的全國惡性腫瘤診治規範、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手術操作指南等多部規範、指南的製定也邀請他參加。與此同時,還常被邀請在全國各地相關的學術會議交流、演講,答疑釋惑。這樣一來,他的臨床經驗、研究成果不脛而走,很快蜚聲省外。以至於人們驚羨的發現,梁在醫學上的建樹竟然是率先在全國產生影響,而後反饋本省的。為此人們說他“牆內開花牆外香”。
怎麼會這樣?那天我當麵笑問老梁。
他淡然一笑:省內沒空兒說道,在外麵說的多唄。他說得輕俏,可細想卻也不無道理。誠然,在醫院一身多任,行政、科研、帶研究生而外,還要忙著手術,哪有時間“坐而論道”。而在不能不參與的高端學術會議上,高手雲集、接觸麵廣,其成果自然會廣有影響。人說同行是冤家,可同行們說,目前省內消化外科界,真正走向全國的恐怕隻此一人。想來,不為虛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