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絲巾14(2 / 3)

紫另後來給仙姑寺捐不菲的款子,也給當地學校捐了不少。但想出家入寺的願望還是被仙母婉言謝絕。仙母說:“孩子脾氣,,意氣用事,凡念俗心,紅塵未了。幾經風雪,梅花沃若。”

六十一

瑪麗和春夢終於走進洞房。春節之後,她們進行了她們計劃中的冰雪之旅。然而,當她們來到伊春市時,瑪麗突然嘔吐不止。春夢慌忙送她去醫院檢查,醫生一眼就看出瑪麗已經懷孕了。醫生後來告訴她們她已經懷了快兩個月了。醫生說:“少喝點檸檬汁,山楂汁。另外土豆,餅幹等食物對孕吐有改善作用。”

瑪麗和春夢得知這一消息後,無不非常快樂。春夢連忙按醫生的提示,買來檸檬汁,山楂汁。又買來成包的土豆食品,各樣的餅幹。但是,瑪麗的嘔吐隻是稍微好點兒。

春夢和瑪麗也及早地打電話將這一喜訊告訴了家裏,讓他們也分享他們的快樂。瑪麗的爸爸一聽到這兒,馬上要求他們立即返回。說那冰天雪地會影響瑪麗和胎兒的安全。當然,瑪麗我母親和春夢的家人也這麼要求。她們隻好提前返程。

此時正值大雪天氣,漫天飛舞的雪片把大地籠罩在雪的帷幄之中。到處是冰雕玉砌的世界。他們非常喜歡這個故鄉沒有的潔白和單純。然而,她們的行程因為這潔白和單純而受阻。飛機因為下雪不能起降。她們本想再玩上幾天,好好欣賞一下這北國美景。但家人的催促讓他們改變了主意。他人乘坐了火車。火車開動不久,鵝毛大雪撲窗而來。車裏的外地人都高興得不得了。有人甚至企圖打開車窗,想親身驗一下這“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感覺。可惜這是雙層玻璃窗,不好打開,況且不久也就模糊得什麼也看不清了。於是人們談論著到了下一站就下車看雪去。當然,他們隻是說說而已,火車可不是隨便能停下來的。然而,人們有時的狂言也能瞎貓逮個死耗子。火車在一個很小的車站停了下來。常坐這列車的人都知道這不是該停的車站,於是都嚷嚷著問乘務員,乘務員也不知道是怎麼了。她說:“你們別著急,一會兒就知道了。”果然不出所料。車上廣播開始播放信息了。“親愛的的旅客朋友們,由於前方鐵路冰雪覆蓋很厚。為了我們大家的安全,我們不得不暫時停留,希望朋友們和我們一起耐心等待一下,我們一定會盡快解決問題。謝謝大家。”當然,對於急於回程的人們來說是心急如焚。但對於遊客來說,這並不是個壞事。因為他們本來說是想看雪的。有個人提出要下車看看。但乘務員不同意。她說:“別看在車內你們很暖和的,一開車門就是零下30度。你們南方的人們出去就可能被凍傷的。”這人不信這個,非嚷嚷著叫開門不可。後來乘務開了條門逢叫他試試看,結果他剛伸出頭不多時,就叫一陣夾著冰雪的風給吹了回來。以後沒有人再說什麼了。然而,在這個小站上沒有多少生活品補給給這麼多旅客,不到一天,他們就生活不下去了。地方上的人們邊清除公路上的積雪,邊派車輛來接人。好容易打通了一條窄小的道路,客車就開始了接人行動。到第二天中午,春夢和瑪麗也算踏上上一輛很小的客車。車子在山路上緩慢行走著,這時外麵雪下得依然很大。突然山上滑下大堆的雪來,不僅將前麵的路封死,而且將他們的客車一邊壓著。車子很快就向路邊傾斜了,還慢慢地往路邊移動著。人們驚呼著想開窗跳出去。春夢忙說:“大家安靜!安靜!不能跳窗啊。車子已經傾斜了,要是都往窗邊我們就會翻下山的。”有人問:“那怎麼辦?”他說:“我們男人都坐到有雪的一邊先壓著車不翻。前後的同誌砸開前後玻璃,把小孩、老人和婦女先送下去。”這時司機已經下車,他先找東西砸了前窗玻璃,有人開始從前麵爬行出去。接著後窗玻璃也碎了。最後剩下幾個人時,春夢催促瑪麗說:“你也快下吧,小心啊。”瑪麗說:“我等你。”春夢說:“這不是能等的事情。你快下吧。我比你下得快。”於是瑪麗在人們的幫助下滑了下去。這時車子已經離路邊很近了。車子開始翻動了。有兩個人剛剛爬到窗口春夢也到了後窗邊了。他隻要一跳就能出去,但他擔心一跳將會讓車子翻下去。他等那人下去後才一躍而下。正當眾人慶幸時,有個小女孩子不小心摔倒了,蹓到車子邊上,已經翻轉的車子就要壓在她的身上了。春夢想也沒有就衝上去,抓住好她就往後扔,把她扔進了人群裏。然而,倒下的車子把他推向路下。他在冰雪中抓住一棵小樹,但車子又慢慢地向他推過來。他對著哭喊著的瑪麗說:“瑪麗,保重。讓孩子作平凡人。”沒等到瑪麗回答,他就和那飛瀑似的雪浪一起飛下了山崖。山崖很深,下麵有河,汽車砸開冰淩,沉入河底,春夢也消失在蒼茫的風雪之中。警民聯合搜尋三天無果,推測他已經沉入水中,可能已經死亡。隨安排當地人們注意搜尋,而聯合搜尋結束。春夢被上報英雄事跡發稿各大媒體。

獵取花邊新聞的人很快從春夢的故鄉得到了瑪麗懷孕的消息,於是媒體上出現了《崔某拋棄紫另娶高官之女,喜得貴子》。這真是一枚重磅炸彈,一下子把紫另炸得麵目全非了。人們都弄不明白:一個才貌雙全,眾人追逐的明星怎麼就讓一個平凡的男友拋棄?那麼她到底哪裏出現了問題?她的對手又有哪些優勢?特別是“喜得貴子”的消息讓人議論紛紛。這是不是娶了個已經有了孩子的婦人?是不未婚先孕不得已而娶之。

紫另同情和獵奇的記者追問得不能安靜。她的頭又開始疼痛起來。助理發現事情不妙,馬上取消了一些演出,建議她到泰國休養。於是她們很快飛往泰國。在這個人妖、佛陀紛紛的地方,她選擇了佛陀。她虔誠地聽翻譯講解佛陀。先前是覺得新奇,後來覺得有理,再後來她接受了佛陀的觀點。從此她知道了佛陀:佛陀,這是印度古代梵文buddha的音譯。亦譯作“佛馱”、“浮陀”、“浮屠”、“浮圖”等。

意譯為“覺者”、“知者”、“覺”。

覺有三義: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而,凡夫缺此三項,聲聞、緣覺缺後二項,菩薩缺最後一項,隻有佛才三項俱全。

小乘佛教講的“佛”一般是用作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大乘佛教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宣稱三世十方,到處有佛,其數如恒河沙子。

如過去有七佛、燃燈佛;未來有彌勒佛;東方有阿閦佛、藥師佛;西方有阿彌陀佛,信仰麵很大的還有毗盧佛(大日佛)等。從佛身說,有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等。

但,佛陀,這個詞還有更深入的含義。如果一定要對“佛陀”這個詞有一個定義的話,那就是擁有“四身五智”的無上智慧者。

佛陀包含了“斷”、“證”、“功德”、“四身”、“五智”。

“斷”指斬斷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涅盤境界。

“證”指徹悟二諦和萬事萬物的體性和事相。

“功德”指斷證所獲得的身口意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

“四身”指自性身、智法身、報身、化身。

“五智”指法界體性智、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事智。

“無上”指超越一切凡聖,無與倫比。

她也知道了十二因緣:

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無明:指人們心中無明煩惱,晦昧空境,無所明了,昏擾擾相,以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無明,無明是粗細煩惱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的根源。同時也是涅盤解脫,菩提寂靜的根本。《楞嚴經》對於真妄二種根本道理,講得十分透徹。

二、行:行是業行,因為有了無明迷惑妄心,所以於諸法本來無我妄執有我,本來無法可得,妄執有法。因有我法二執,就起惑造業,就有了業行。無明緣行,是過去惑業的因。

三、識:一刹那之間在父母麵前,看到現前欲境,就生起一念愛心,為受生的種子,納於父精母血之中,而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與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為我們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為六根能入於六塵,又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入,六根六塵,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夠見色,就入於色塵,其他諸根也是這樣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觸:三和合是觸,因為有了六根,它就能夠感受和觸對六塵境界。觸是十二因緣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觸是根,所觸是境。環境的好壞,就會聯係到我們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為什麼要選擇鄰居呢?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觀的環境,對我們人主觀的意識是起極大的作用。我們經常能夠親近高賢、或大善知識,時時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進。如果因緣成熟,經常能在名山古刹清淨道場,安心居住,時時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淨佛地,因緣殊勝。對於所觸的環境《遺教經》說:‘當製五根,勿令放逸於五欲,譬如放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製也。又如惡馬,不加控製,將牽人墜於坑阱。’能夠把住這個觸的大關,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塵相互觸對,一定就會接受所觸對的塵境,譬如我們的耳根,對聲塵,就會接受各種聲音,如笙簫鼓樂,同時演奏,我們就會同時接受,而且層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愛:愛是貪愛,六根既然領受六塵,對於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別,對於稱意的就歡喜,便生貪愛之心,不稱意的就生煩惱厭惡之心。這個貪愛和厭惡之心,它是眾生六道輪回的生死根源,發心學佛修行,就是要修這個妄想心。《金剛經》說: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剛般若妙智來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對境不生愛染之心,不起分別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萬慮俱寂,這就是‘一刀斬斷煩惱因,雙腳踢開業障苦’。記得古德說:‘鐵牛哪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這裏最為吃緊的是無心二字,就是六根對六塵不生貪愛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顧話頭,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讚無盡意菩薩說:‘世界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說明愛的作用很大,愛有喜、怒、哀、樂、愛、惡、欲的七種情念。一、喜,成就我所愛的,心中就歡喜。二、怒,奪了我所愛的,心中就要發怒。三、哀,失去我愛的,心中就生悲哀。四、樂,得到我所愛的,心中就生快樂。五、愛,一切環境,對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貪愛,貪得無厭的妄念。六、惡,違背我所愛的,心中就生厭惡。七、欲,順從我所愛的,心中就生貪欲。依此看來,愛的確是生死的根本,煩惱的首惡。古人說:‘踏斷腳下紅絲線,跳出紅蓮大火坑’。什麼是腳下紅絲線?就是這個愛字。

九、取:既愛了所貪的五欲境界,就想盡辦法把它攫取過來,隨心所欲的為我享受,多多益善,貪得無厭,毫無疑問,就會做出種種惡業,如果感到違反我所貪愛的環境,就橫生忿恨,不顧一切,任意胡為做出許多罪業,所以說取是罪魁禍首,我們要時刻把住這個取的關口,能夠斷除煩惱因。可以免受生死苦,這個取和上麵的愛以及最初的無明,這三支叫做煩惱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對於所愛之境,將其取來,對不愛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種種業,真是業海茫茫,苦惱無量,有業因一定招感業果,因果定律,絲毫不錯。愛、取、有三支是於現世造作的未來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據愛、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會由少而長,由長而壯,由壯而老,步步向前邁進,最後走向死亡的道路,這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世界每個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釋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遊四門時看到的那樣,真是令人感到萬分痛苦。而且這種痛苦,我們每人都是無法解決的,這是由於現在的愛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來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語:過去二支因,現在五支果,現在三支因,未來二支果。概括的說明了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佛對緣覺人說這十二因緣法門,就是揭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輪回循環的規律。總的說來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古人有四句偈:‘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為業道,從識至受並老死,如是七事為苦道。’是說十二因緣為惑業苦三道流轉的道理。

十二因緣又是一個連環鉤鎖,相互牽連的關係。更有流轉門和還滅門。上麵所講的就是流轉門的十二因緣道理。辟支佛在小乘聖人中稱為利根。他們聽到佛說十二因緣流轉門的互相關係,互為因果的道理,覺悟到無明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緣中間苦因苦果的總根源。無明一滅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緣就會一起斷滅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決心來斬斷無明。譬喻砍樹一樣,先砍樹根,樹根一斷,而整棵大樹,便自然倒下。無明滅才能複還真性,滅除煩惱,所以叫做還滅門。這就是緣覺聖人所修的十二因緣的道理。

紫另特別對“愛”感觸最深。其中以詩講解的:“一刀斬斷煩惱因,雙腳踢開業障苦。”“踏斷腳下紅絲線,跳出紅蓮大火坑。”但也感動:“世界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

正當她潛心聽講佛陀時,侍女告訴他春夢舍己救人,被追認英模的故事。紫另閉上眼睛,假裝漠不關心。然後讓她出去。當她走出去後,紫另還是淚水奪眶而出。她自語道:“是我害了你啊!春夢。你用這種方式表達愛我不是明智的選擇啊。人生有無數個不情願的事啊。你往往就沒有自我的選擇。阿彌陀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你為什麼卻走上了不歸路?什麼舍己救人?這是你逃避哪個情債的借口。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救人很好,你有這方麵的善良。救人就一定要舍己?沽名釣譽,逃避塵世,我恨你!阿彌陀佛!不能生氣!”於是,她又回憶起聽講過的十二緣的最後一緣“老死”:凡有生,一定就會由少而長,由長而壯,由壯而老,步步向前邁進,最後走向死亡的道路,這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世界每個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釋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遊四門時看到的那樣,真是令人感到萬分痛苦。而且這種痛苦,我們每人都是無法解決的,這是由於現在的愛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來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

她從此獨自閉門不出三日。然後心情豁然開朗。她輕輕撫摸著柔柔的青絲,自語說:“紅顏隨紫伴遲去,青絲替另陪早逝。”

六十二

歐陽得知春夢早逝的消息後先是心中竊喜,認為情敵已去,冬麗必將順從於他。但後來也為春夢惋惜許久。他必竟曾是他的弟子。應該是他和他曾經滄海的大學學有所成就的學生。也成為學校的驕傲。年輕有為,英年早逝,無論如何也是件令人痛惜的事兒。

但古陸遊曰:“親戚或餘悲,他人已亦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歐陽不為他悲傷時,自己也不覺有些微感慨:自己在改革開放政策保護下,“不務正業”,先以算命起家,後涉獵信息產業。再後經營外貿出口。已經擁有億萬資產。在業界也算個人物了。但和春夢相比之下,他總是覺得不如他。他也比較過:他的學曆比春夢更名牌,他的職位也不比春夢低多少(某市政協副主席)。論相貌應該說不在春夢之下。論年齡,相差不到十歲。論論財富他不能與他相比。然而,冬麗在他麵前沉思默想的都是春夢。對於他一個能用算命懵人的人來說,什麼事兒能瞞得了他?他因此常常自慚形穢。他也常常吟唱王洛賓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們走過她的帳房,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她那粉紅的笑臉,好像紅太陽,她那美麗動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我願拋棄了財產,跟她去放羊;每天看著她迷人的眼睛和那美麗金邊的衣裳……”他是這麼唱的,在時頭腦發熱,真想牽著冬麗的手過這種無憂無慮,男歡女愛的田園詩般的生活。但他知道那僅是他的一廂情願,冬麗不會跟隨他的。他知道冬麗已經遠離了塵世,她對社會的發展變得無知。鑽研的佛學沒有能讓她真的成了佛陀弟子,卻讓她生活到了佛學之外的真空裏。她已經不諳世事,不思進取,與世無爭,形如花瓶,誌若遊雲,她的整個生活都遊離於似是而非的空間裏。一點微風吹拂都會讓她飄向遠方。因此,對她來說,隻能智取,不能強攻;隻能耐心等待,不能急於求成。俗話說:兩情若是長久時,豈在朝朝暮暮?精衛填海總有時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他相信他的雄才大略,一定能降服她的兒女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