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薄西山,火紅的夕陽餘輝下激烈的戰火逐漸平息下來。
對於交戰了一天的雙方士兵而言,這短暫的寧靜卻是格外的彌足珍貴。不過雙方的指揮者都十分清楚,這短暫的平靜並不意味這結束,而是代表這更加激烈的夜戰即將來臨。
就像是一場球賽,此時隻是中間短暫的\"中場”休息,或許下一秒更加激烈的戰鬥將會不期而至。
曾有句話說得很準確,沒有什麼地方是比戰場更適合新兵成長的,而現在也恰恰印證的這句話的正確性。
在戰場上,新兵首先要學會的不是如何開槍殺人,而是如何在肆掠的炮火中活下來。任何一次小小的戰術動作的失誤,就有可能立即葬送掉自己的小命。
當然了,有個好運氣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而隻有先活下來,經曆過殘酷的血與火的洗禮,這會能成長為真正的精銳戰士。
乘坐吉普車經過半個多小時的一路顛簸,李衛東於當天下午17點30分到達海南軍設立在宜興城指揮部。
這裏是海南軍第二野戰軍的作戰陣地。不同於以攻堅能力強悍著稱的第一野戰軍,海南軍第二野戰軍一向是以“不動如山”,兵勢也講究“合”而“正”。
而他們的對手則是日軍第五十師團和剛從第四師團。說起日軍第四師團,在後世各種傳言版本中,可謂是“大名鼎鼎”。
1937年,因駐華日軍兵力吃緊,日軍大本營將第四師團調到中國東北,劃歸關東軍編製。而當時,日軍大本營為讓這支部隊煥發戰鬥精神著實費了一番心思,結論是:指揮官對於一支部隊的戰鬥力的強弱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於是,日軍大本營先後調來幾位名將整頓該師,例如綽號“馬來之虎”的山下奉文就曾擔任過第四師師團長,但他也拿習慣了自由散漫的第四師團沒辦法。
整訓兩年後,日軍第四師團才有了“露臉”的機會。1939年,蘇聯與日本在中蒙邊界的諾門坎地區發生戰爭,關東軍下令駐紮在偽滿洲國北部的大阪、仙台兩師團緊急動員,增援前線。
仙台師團接到命令後,急行軍4天從海拉爾趕到諾門坎,抵達戰場當天就投入戰鬥,但很快就被蘇軍打了個落花流水。
與此相反,第四師團的出動命令雖然下達,卻遲遲“按兵不動”。原因是動員令下達後,師團內的疾病患者劇增,放眼望去,滿營都是因為五花八門原因要求留守的官兵。
激動的日軍聯隊長在狂怒之下,親自坐鎮醫務室參加診斷,這才勉強組織好部隊向前線進發,“聯隊長改行當大夫”的笑話也由此在日軍中流傳開來。
再後來,第四師團一係列的敗仗更是讓“日軍第一窩囊廢師團”的頭銜灌在他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