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日軍第四師團這樣獨樹一幟、“弱”不禁風呢?究其原因,這是由於日本大阪的獨特文化造成的。
在古代日本各地,基本的社會結構是農民依附於擁有土地的諸侯而諸侯服從於幕府將軍。這種長期不變的社會結構導致日本形成了上下級關係嚴格,富有服從精神的文化特點,也是二戰中日本軍隊普遍狂熱“效忠天皇”的心理基礎。
然而,大阪卻有些不同,這個地方是著名的商業城市,居民多與商業有關,對諸侯的尊重十分有限。反之,圍繞著苛捐雜稅等問題,大阪人幾百年如一日,不斷和諸侯鬥智鬥勇、討價還價,所謂忠誠,那就更談不上了。
於是,跟將軍與諸侯一樣,天皇在大阪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與其他地方不大一樣。雖然在二戰中,出身於大阪的士兵也受到了軍國主義的蠱惑,然而大阪人卻不會急著去“為效忠天皇而死,為大日本帝國而死”,能不死盡量不死。對待上級命令,出身於大阪的官兵也習慣於“討價還價”、“斤斤計較”,不會像其他部隊那樣閉著眼睛執行到底。甚至第四師團內部還製訂了所謂“無謂的犧牲不要付出”、“不合理的戰鬥不要參加”、“窮途的敵軍不要追擊”的“三不要”原則。
而初次聽到對麵陣地上是日軍第四師團的時候,李衛東還有些愣神。作為一個骨灰級的偽軍迷,第四師團的“鼎鼎大名”他還是聽過的。
海南軍05號高地,硝煙減弱並不代表著就能放鬆。
趁著夜幕完全降臨之前,海南軍戰士們必須迅速重修被日軍炮灰擊毀的防禦工事,以及傷員救治和部隊換防。
“快...!快...!都動作快點!”海南軍209營營長曹德勝半蹲在戰壕裏大聲喊著,他的身旁是屈身跑步前進海南軍戰士。
“媽的!你小子不想被小鬼子給開瓢,就把腦袋低點!”營長對著一個神態略顯木楞的士兵怒吼。
隻有一點五米深度的壕溝是不可能讓士兵們直身跑步前進。而這樣做的後果隻有一個,那就是被日軍神槍手開槍擊穿腦殼。
陣地戰和城市戰中,最令人膽寒的其實是“冷”槍,每一次孤單的槍聲響起,或許又是那個倒黴家夥為此付出了生命。
當整個換防任務徹底完成,夜幕已經完全將大地籠罩。海南軍戰士們靠著工事內部盡可能積攢更多的體力,黑夜是日軍敢死隊最好的掩護,戰火將會重燃。
05號高地的位置很優越,可以說是雙方交戰的必爭之地。而圍繞著這片土地中日雙方士兵展開激烈的爭奪。地麵曾被炮火不斷的翻來覆去,隨手抓一把沙土,都能在裏麵找到好幾粒彈片殘骸。
而夜間田野的昆蟲的鳴曲更是早已絕跡,黑暗對於所有人而都顯得格外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