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因為知足,所以幸福(2)(2 / 3)

“怎樣度他呢?”眾僧不解地問。

“讓他懺悔。”佛笑答。

眾僧更不解了。

佛又說:“隻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個弟子下山去店鋪裏和老板侃價,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個弟子下山去和老板侃價,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

就這樣,直到最後一個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時所給的價已經低到了200元。眼見著一個個買主一天天下去、一個比一個價給的低,老板很是著急,每一天他都後悔不如以前一天的價格賣給前一個人了,他深深地怨責自己太貪。到第十天時,他在心裏說,今天若再有人來,無論給多少錢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親自下山,說要出500元買下它,老板高興得不得了——竟然反彈到了500元!雖然還賠著本賣的,但比起200元的價格,的確不錯!於是,當即出手,高興之餘另贈佛龕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銅像,謝絕了龕台,單掌作揖笑曰:“欲望無邊,凡事有度,一切適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些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結果把現有的也丟掉了。

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清早你從這裏跑,跑一段路就插個旗杆,隻要你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這個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已筋疲力盡,摔了個跟鬥再也沒有爬起來。於是有人挖了一個坑,就地把他埋了。牧師在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

其實我們每個人擁有的財物,無論是房子、車子或者是其他的任何物品…一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沒有一樣是你的,那些東西都是暫時寄托在你這裏。有的讓你暫時使用,有的讓你暫時保管而已,到最後,物歸何主都不得而知。所以智者把這些財富都視為身外之物。

“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這句話蘊涵著一個人生哲理。有的人對物質的需求一直不滿足,即使有了整個世界,他也會不滿足不開心。

今天,在五光十色、物欲橫流及種種誘惑麵前,真正做到不動欲望,知足長樂是很難見的。試想,人生在世,權力易得,金錢易掙,而真正獲得知足卻實在難得。

知足就意味著淡薄名利,超越塵世的俗欲而得到心靈的寧靜。這種知足並不是指人們常規觀念裏的那種消極、無奈的心態;不是像古人那般隱居一隅或浪跡江湖,醉溪水臥竹林覓一世外桃源不問世事;或是墮入空門,悟禪機遠離世間。

有這樣一對夫妻,他們雖然靠撿破爛為生,但生活得很幸福。每天一早,他們就拖著一部破車到處撿拾破銅爛鐵,等到太陽下山時才回家。他們回到家的時候,就在門口的院子裏擺上一盆水,搬一張凳子把雙腳浸在盆中,然後拉弦唱歌,唱到月正當空,渾身涼爽的時候他們才進房睡覺,日子過得非常逍遙自在。

在他們對麵住了一位很有錢的員外,雖然每天不愁吃不愁穿,可日子過得很不快樂。他每天都坐在桌前打算盤,算算哪家的租金還沒收,哪家還欠賬,每天都有煩不完的事。他看對麵的夫妻每天快快樂樂地出門,晚上輕輕鬆鬆地唱歌,非常羨慕也非常奇怪,於是問他的夥計說:“為什麼我這麼有錢卻不快樂,而對麵那對窮夫妻卻會如此的快樂呢?”

夥計聽了就問員外說:“員外,想要他們憂愁嗎?”

員外回答道:“我看他們不會憂愁的。”

夥計說:“隻要你給我一貫錢,我把錢送到他們家,保證他們明天不會再拉弦唱歌。”

員外說:“給他錢他一定會更快樂,怎麼說不會再唱歌了呢?”

夥計說:“你盡管給他錢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