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因為知足,所以幸福(2)(1 / 3)

十年前的那一幕又一次出現,知足者又一次送不知足者上路,同樣的場景,同樣的話語,唯一不同的是不知足者老了,人也瘦了,知足者依然還那樣年輕,不過胖了。

時間一天天過去,知足者依然在知足穀裏幸福的生活著。但是,慢慢地也變老了,終於在第二次約定的前一天,他支持不住了,倒下去了,就再也沒有醒來,但他給不知足者留下了一封信。

第二天,不知足者回到了知足穀,誰曾想等待他的竟是沉默的知足者。

走進知足者的屋子,他發現了那封信。

“不知足者,我這一生中都生活在知足穀裏,而且非常快樂,知足穀雖然是個小‘鳥籠’,但對於我來說,已經足夠了,不知足者,你成功了嗎?我是在‘鳥籠’中笑著生活,並笑著死去的,我希望你也能和我一樣,快樂地度過餘生。”

“知足者,你看,我已經獲得了‘國際諾貝爾文學獎’我一定要讓你死的瞑目。”

突然,天空開始下雨,不知足者匆匆的但很莊重的掩埋了知足者的屍體,就在那棵蘋果樹下,望著它,不知足者思緒萬千,他又憶起了他們的離別與相聚……清晨,雨停了,不知足者告別了這裏的一切,背著行李在炊煙中遠去了,去完成知足者的夙願。

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回來……隻有知足的人才能在失敗麵前不灰心喪氣,在成功麵前不驕傲自滿,始終保持一種平和淡泊、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學會知足,才能用一種超然的心態對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間功利的奴隸,也不為塵世中各種攪擾、牽累、煩惱所左右,使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斷得到升華。

學會知足,我們才能在當今社會愈演愈烈的物欲和令人眼花繚亂、目迷神惑的世相百態麵前神凝氣靜,做到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執著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學會知足,可以使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感覺,不必為過去的得失而後悔,也不會為現在的失意而煩惱。擺脫虛榮,寵辱不驚,看山心靜,看湖心寬,看樹心樸,看星心明……人隻有知足,才可能有一顆平靜的心,才可能在精神上有一點別樣的追求,才可能與平庸的人和事拉開一點距離,才可能有一種典雅的品位。

知足者,不被利牽,不被欲使,不被行役,才可能自由自在,才可能有更大的尊嚴。隻有知足者,才會永遠幸福。

2.遠離貪婪,享受快樂

貪婪是一種頑疾,人們極易成為它的奴隸,變得越來越貪婪。人的欲念無止境,當得到不少時,仍指望得到更多。一個貪求厚利、永不知足的人,等於是在愚弄自己。貪婪是一切罪惡之源。貪婪能令人忘卻一切,甚至自己的人格;貪婪令人喪失理智,做出愚昧不堪的行為。因此,我們真正應當采取的態度是:遠離貪婪,適可而止,隻有這樣,我們才能享受快樂的生活。

當欲望產生時,再大的胃口都無法填滿,貪多的結果隻會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和麻煩。麵對生活,我們不能做到知足常樂,那就會滋生消極、怠惰、不思進取的態度;同樣我們也不能貪得無厭,那會滋生我們不擇手段、過分冒進去得到。因為人類總是欲壑難填,有了饅頭想吃肉,吃罷雞鴨想海鮮,這也是人類的劣根,趨利避害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但是貪心不足往往也難償所願、事與願違、大失所望。請看下麵這個故事。

有一天,佛下山遊說佛法,在一農業用品店鋪裏看到一尊釋迦牟尼像,青銅所鑄,形體逼真,神態安然,佛大悅。若能帶回寺裏,開啟其佛光,記世供奉,真及一件幸事,可店鋪老板要價5000元(其實批發價是6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見佛如此鍾愛它,更加咬定原價不放。

佛回到寺裏對眾僧談起此事,眾僧很著急,問佛打算以多少錢買下它。佛說:“500元足矣。”眾僧唏噓不止:“那怎麼可能?”佛說:“天理猶存,當有辦法,萬丈紅塵,芸芸眾生,欲壑難填,得不償失啊,我佛慈悲,普度眾生,當讓他僅僅賺到這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