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因為知足,所以幸福(1)(1 / 3)

今天又是一個好天氣,暖暖的陽光撫摸著大地,到處是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因為秋天到了,人們望著那些收獲的果實,臉上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嗨,我的朋友,你怎麼來的這麼早,沒有去上班嗎”?菩提樹高興地向那人打著招呼。

“我是來謝謝你的,是你的那封信使我明白了做人要低調的道理,我的生活現在過得好幸福啊!我很高興能有您這樣一位朋友”。那個人邊擦著石頭上的塵土邊說。

“你終於找到了幸福,我真為你高興”。菩提樹撫摸著自己身上的果實說。

“但是……我認為……”那個人吞吞吐吐地說。

“怎麼了,年輕人,你不是已經找到幸福了嗎,還有什麼困難嗎”?菩提樹停下了手中的撫摸。

“你能幫我過得更幸福嗎?我相信你能,因為你是一棵曆經上百年的菩提樹,你已經有神的思想”。那個人不好意思地說。

“哦,我的朋友,你怎麼有這種貪婪的想法,你已經過得很幸福了,可不要讓你的這個想法毀了你的幸福”。菩提樹帶著一絲生氣的語氣說。

“我隻是想得到更多的,這是生活的動力啊”!

“但是,你想過嗎,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的東西,難道你都想得到嗎?在不斷的追逐當中,你會很痛苦,很疲憊的,等你死的那一刻,你會發現你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你要知足,隻有知足的人才會永遠幸福”。菩提樹慢慢地說。

年輕人低頭想了一會兒,說:“是啊!我現在是很幸福了,有成功的事業,有一個美滿的家,還有你送我的那些禮物,我還有什麼不知足啊,隻有知足者才能常樂。”

“年輕人,這是我送你的最後一份禮物了,這就是‘知足’。希望你能永遠這樣幸福地生活下去”。

知足不是躲避,也不是安於現狀的停滯不前,而是一種積極向上地對待人生的得失、心平氣和地對待不幸和快樂,做到寵辱不驚。“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知足是一種了不起的、不為世俗、名利所動的境界。我們可以積極地進取和探求,但是內心深處,一定為自己保留一份超脫,做到知足常樂。

每個人隻要擁有一分寧靜的心態,一定可以怡然自得。以一種平常心去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去感受春天般的氣息,去晚霞中的楓葉林獨自享受那份清新。人的一生,有很多坎坎坷坷,所有的困難都是自己憂慮埋下的種子,如果能坦然處之地對待,相信成功就近在咫尺,幸福的收獲將會紛至遝來。

1.無欲則剛,知足常樂

幸福,是樸實的。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人沒有幸福,貪心和幻想掩蓋了幸福的線索。隻有適可而止,知足常樂的人才是真正能夠接受幸福洗禮的人。

人生在世,有苦也有甜,有成功自然也有失敗。但無論如何,我們都得平心靜氣地接受眼前的現實。無論你目前處於什麼環境,都得用樂觀的心情去麵對,根本犯不著拿別人來作比較。幸福最大的敵人就是:太多欲望。欲望越強烈,內心就越痛苦。看到別人的職位比你高,車子比你高檔,房子比你豪華……於是內心開始不安,絞盡腦汁想要超越他人……這些欲壑難填的人們是該醒醒了,即使你有了百萬身家,可還有千萬的;有了千萬,可還有億萬的;有了億萬,可還有百億的……這樣下去,你不但沒有超越所有的人,反而會把自己“將”死。

俗話說得好,“無欲則剛”,人的一生不應該有太多的欲望,更不應該花費時間去作無謂的追逐,否則定叫你食不甘味,夜不安寢。這樣的話,你何談寧靜?還有什麼資本再論幸福?

當然,人要生活下去,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欲”:餓了有食欲,渴了有飲欲,困了有睡欲,冷了有暖欲,缺東西用時有物欲,情竇初開時有情欲。但是,凡事總要有個尺度,適可而止為上策。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貪心;欲望過多過大,必然欲壑難填。貪求私欲者往往被財欲、物欲、色欲、權欲等等迷住心竅,攫求無已,終至縱欲成災。

“無欲則剛”,並非不允許人們有欲,而是要克製私欲。克製私欲,就能寡欲清心,淡泊守誌;克製私欲,就能清除煩惱。

雖然活得好並非人生的最大目標,但卻是幸福人生的最大方向。當我們用一種知足的心態觀看生活,對待人生,你就會發現許多簡單的東西才是最美,而許多美好的東西也就是那些看似簡單,經常圍繞你身邊的事物。因此,“知足常樂”才是產生輕鬆心情最根本的催化劑。

“錢不在多,夠花就行;衣不在闊,暖身就成。”這裏主要是指對物質生活享受的知足,對現有的生活水平表示滿意。物質生活最忌怕與別人去攀比,張三家有了別墅,自己卻忘塵莫及;李四家有了小汽車,自己卻隻能望洋興歎;王五家有數百萬元的存款,而自己卻相差甚遠……如此攀來比去,其實是在自尋煩惱。如果你隻有一方鬥室,隻要用心布置一下,再掛上對聯:“花香不在多,雅室何須大。”你的居室就比別墅強百倍;你雖然沒有小汽車,每天清晨卻能去公園散步,身體鍛煉的比他們棒,關鍵是活得好才是第一位的;錢財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再多也難以買來健康和長壽,錢不在多,夠花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