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因為知足,所以幸福(1)(3 / 3)

人生在世,名利財物,你就是時時刻刻永無停息、永無止境地去追求和索取它,也不會有滿足的時候。相反,它還會給你帶來無盡的坎坷和煩惱。有許多的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不順心、不幸福、不快樂,多半是由於我們的不知足。如果把不知足歸結為人類後天的變異,這不免有失公允。其實,不知足是一種最原始的心理需求,而知足則是一種生理思維後的開脫。

唐人白居易寫了許多“知足”詩,其《寄張十八》雲:“饑止一簟食,渴止一壺漿,出入止一馬,寢興止一床……胡然不知足,名利心惶惶。”世有“弱水三千”,而人能消受的也隻其中一瓢而已,多求何益?正所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如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當你得到了十塊錢,無度的欲望就悄悄地來到你麵前,就會想得到一百、一千、一萬……欲望是永無止境的,當你拚死拚活不擇手段去獲取時,一切禍端便起於這不知足的貪婪中。

在知足與不知足之間,我更多的傾向於知足,因為它會讓我心裏坦然,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和不滿足。無所求,無所需,就不會有太多的思想負荷。在知足的心態下,一切都會變得合理,正常、坦然、不切合實際的欲望和要求隻會讓我們煩惱。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島,島上有個知足穀,在知足穀裏住著一對好鄰居,一個叫知足者,另一個叫不知足者,兩人在名字上雖說隻差一個字,但是性格卻是迥然不同。

知足者每天笑嗬嗬地麵對所有人,他仿佛是彌勒佛下凡;不知足者卻每天愁眉不展,感覺什麼事物對他來說都不快樂。

就這樣一笑一愁,十年過去了。

一天早上,知足者照例去晨練,卻發現鄰居不知足者背著行李向遠方走去,知足者三步並作兩步追上了不知足者,並問道:“你要去哪裏?”

“我要離開這裏!”不知足者笑著說。

“為什麼?難道這裏不好嗎?”知足者感到莫名其妙。

“不,不是因為不好,而是因為太好了,好的讓人不敢相信,日子久了,我感覺這就像個安逸的‘鳥籠子’而我就是‘籠中之鳥’,我會逐漸喪失飛翔的能力,所以,我要離開這裏,去找尋供我飛翔的藍天,朋友,祝我成功吧!”

“祝你成功!但不論成功與否,十年後,請你務必回到知足穀來看望你的朋友。”

“好的,十年後我一定回來。”

就這樣,一對好鄰居互相道別,不知足者向遠方走去,而知足者向自己的小屋走去。

一日,知足者坐在樹下悠閑自在地喝著茶,突然他想起了十年前的那個約定,是啊!十年過去了,不知足者該回來了,不知他這十年過得怎麼樣?

知足者正在想著。突然,“吱呀”一聲,有人推門,“誰呀?”“知足者,我回來了,我終於又見到你了。”知足者快樂地說:“是你,你終於回來了,我盼了整整十年啊!”

來人正是十年前離開的不知足者,一陣寒暄之後,兩人就互相傾訴這十年來的際遇。

“你這十年過的好嗎?知足者老兄!”

“當然了,生活在知足穀裏,又能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呢?隻是,這十年常常因為想你而夜不能寐。你又如何呢,肯定不錯吧!”

“好什麼呀!人都成這樣了!”

知足者這才注意到,他比以前黑了、瘦了,而且還有了不少皺紋,“你這些年都幹什麼了?怎麼成了這副模樣。”

“這十年,我先去機關應聘,在那兒從秘書幹到了財務處處長。後來,因為涉嫌挪用公款被判刑,昨天剛從監獄裏放出來,我又回到了起點!”

“怎麼樣,你後悔嗎?”

“不,我並不後悔。”

“雖說,我又回到了起點,但我覺得這十年對於我的人生來說是一筆莫大的財富,我要以此為戒,在未來的歲月裏,把握好人生旅途的航標。”

“那你還走嗎?”

“走,當然走。”

“既然外麵像你說得那樣複雜,那你幹嗎還要走呢?難道你不願意和我一起住在知足穀嗎?”

“不,當然願意。但這太消磨人的意誌了。我將再次離開這裏,去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來。走了十年,我才悟出了一個道理:這知足穀是個大‘鳥籠’,雖說還是個‘鳥籠’,但那裏有大風大浪,有藍天白雲,能任我翱翔,我甘願做一隻大‘籠子’中的鳥。你覺得呢?”

“不管怎樣,我還是要祝福你!好好休息一下,過兩天我送你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