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追求幸福不等於追求財富,幸福是一種感覺或感受,你有萬貫家財但你可能不滿足,認為錢太少而至苦惱;我財產不多卻認為十分富有,因而笑口常開。正因為此,老子才告訴我們:知足常樂。然而在現實,世人往往把財富當成幸福源泉而窮追不舍,這就是缺乏對活得好真正意義上理解的緣故。人們疲於奔命,有些人不擇手段,攫取不義之財,而不義之財帶給人的歡樂和幸福往往是短暫和有限的,由於“物苦不知足,得隴複望蜀”,往往使人陷入無窮無盡的煩惱和憂愁之中。正如《史記》中所說的:“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一些博大精深的智者為何往往選擇清靜淡泊、不求顯達的生活方式,並不是因為他們自命清高,而是他們悟出了知足能給人帶來優越感,精神得到極大的安慰,有利於身心快樂與健康。
從前,有一頭不知足的驢子,剛開始在一個菜販子手裏幹活。主人每天給它的食物就是普通的菜葉子,總的來說也算是溫飽無憂,但它卻不知足,總覺得付出的多,吃的少。後來,它向主人祈求,要求主人為它解除現在的工作,為它另外找一個主人。主人告訴它,說它將會後悔自己的要求,然後把它轉賣給一個燒瓦匠。換了主人,驢子覺得負擔更重了,在磚瓦場裏的工作也更辛苦。它又請求更換主人,主人告訴它這是它最後一次的請求,便將它賣給一個製革匠。驢子覺得加在它身上的工作更重更苦了,並且它也知道它主人是專製皮革的,於是它呻吟著說:“在第一個主人處餓死,或者在第二個主人處工作過度累死,總比賣給現在的主人好得多。我現在的主人,在我活著時要替他做工,在我死後,還要剝我的皮呢!”
人當然應該有不斷追求的心,但在追求之餘,也應對目前所擁有的一切做理性的省思,若不珍惜現有的一切,而做不切實際的妄想,則有可能失去一切,使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淵。你不滿現狀嗎?小心你的妄想。因為這有可能是一個賭注!
人的欲望永無止境,要想讓他們得到滿足,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顆平常心,然後才能對待平常事。也許世上沒有不知道名畫“蒙娜麗莎”的人,但是一幅普普通通的畫為何那樣值錢?其中的原因也許知道的人不多。當年那幅畫掛在展廳的時候根本沒人在意,畫中隻不過是一個並不怎麼漂亮的女人罷了。後來有一位百萬富翁佇立畫像前看了老半天,突然衝著畫中女人大叫起來:“天啦,你為何笑得那樣恬靜那樣滿足呢?我為何天天忙來忙去,暈頭轉向的,煩惱不休……”不久,那位富翁竟然瘋了。接著第二個、第三個大富翁都麵對“蒙娜麗莎”的畫像相繼瘋去……從此,此畫名聲大震。她那與世無爭、超然物外的永恒微笑,浮躁的世人是無法得到的啊!那恬靜的微笑仿佛在向世人靜靜地陳述著她內心極度滿足的幸福。
每次回老家,看到那些被太陽紫外線照得黑乎乎的農民們(包括我的父親)都三五成群、盤膝而坐在田地旁的樹蔭下。有的光著膀子,有的卷著褲腳,嘴裏叼著一盒一塊多錢的香煙,眯縫著雙眼津津有味地吸著。白天像牛一樣勞累,這一刻是多麼悠然自得啊!路上穿梭而過的汽車,周圍高聳的大樓,眼前飄忽而過的美女……在他們眼裏好像根本不存在似的,就像我們對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毫不在意一樣。他們最開心的是,一天的勞苦,口袋裏多添了30或50元錢。他們這種對生活沒有過多奢望的單純,才是真正的幸福!如此活下去,雖不是豪門富戶,但也算是快樂長伴。而城裏的富翁,甚至拿薪水的中產階級們,幾個能有此心境呢?
孔子有雲:“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人要想活得幸福,必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地對待生活,善待人生,不斤斤計較個人得失;做到“小利不貪,小患不避”,無欲則剛,知足常樂。
知足決定幸福。
知足的人總是微笑著麵對人生,在知足者的眼中,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跨不過去的溝溝坎坎,他們會為自己尋找到合適的台階,而決不會庸人自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