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個王國,國王剛剛登基,外族都不臣服,經常犯邊滋擾。於是國王就召開會議,決定用武力使四夷臣服,進而安定邊疆。
國王做好了決定就頒布詔書,民間要是有肯為國出力者,皆有重賞。
不出十天有三個年輕人應召而來。高個子的叫若木,善騎術;矮個子的叫賓蒂,善射術;中等個的叫天定,善於謀略。國王擇日讓他們三個帶領大軍開赴邊疆了。
日子不多,邊疆的喜訊不斷傳來,三個年輕人屢建奇功。一個月以後,邊疆得到了安寧,四夷全都臣服。得勝之師回到都城,國王要給將士論功行賞。
國王對三個年輕人說:“有什麼要求盡管說!”
若木說:“我要做大將軍,為陛下鎮守邊關!”
賓蒂說:“我要做尚書,替陛下分擔國事!”
天定卻說:“我一不當官,二不領兵,三不要錢。我隻希望陛下能賜我一群牛羊和一塊牧場!”
國王很驚詫,不過還是一一滿足了三個年輕人的要求。
過了若幹年,天定仍然在牧場上吹著笛子,歡快地牧羊。而若木和賓蒂因為權勢熏天,私欲不斷膨脹,終於遭到了國王的猜忌,全都被陷害入獄了。
名利終究是人生的枷鎖,很多人受盡其累卻不知悔悟。天定生性淡泊,即使立下了汗馬功勞也不要求做什麼封疆大吏,也不要求位極人臣,隻想重新回到過去快樂無拘的生活,吹笛牧羊,不受名韁利鎖的羈絆,自由自在,更不用絞盡腦汁地謀劃和算計,何樂而不為?
人生在世,名和利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不必過分看重。就算你一刻不息、永無止境地去追求和索取它,也不會有滿足的時候。相反,它還可能會帶給你無盡的坎坷和煩惱,引誘你陷入貪欲的深淵,以致身敗名裂。
淡泊名利是人生的一種態度,是人生的一種哲學。淡泊名利,就是要超脫世俗的誘惑與困擾,實實在在地對待一切事物,豁達客觀地看待一切生活。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要做到信仰至上。人生總要有所追求,如果心中沒有遠大的誌向,必然就會看重眼前的利益。要淡泊名利,需要的是充實思想,為之奉獻勇於犧牲的精神,追求名利主要還是為了滿足欲望。
其次,要做到工作上高標準,生活上低要求,才能更好地做到控製物欲。隻有樹立遠大的樂於奉獻的精神,才可能經受住各種誘惑的考驗,始終不渝地堅守自己的道德標準和信念,不重名利,不計得失,以淡泊的情懷書寫出高貴的人生。
淡泊名利,心無塵事,去實現遠大的誌向,笑看人生,海納百川。多幾分豁達,少一些妒忌,多幾分瀟灑,少一些煩惱,對名利保持幾分淡泊,對生活多出幾張笑臉,你輕鬆,我愉快。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歸心自然,何樂而不為?不為名利牽絆,不為金錢誘惑,想來便來,想往便往,幸福就在其中。
5.敢於誠實地說出自己的錯誤
敢於誠實地說出自己的錯誤也是一種美德。也許有人會說,你這話也說得太過了吧,但我要說,這是他實事求是的表現,是誠實!當自己說出自己的錯誤時,他不是絞盡腦汁掩飾,想方設法逃避,而是實事求是地告訴大家:“這是我錯了。”這比那些文過飾非的人要來得真誠吧?何況人無完人呀!
錯誤是我們不可避免的,如果一個人沒有犯過錯誤,那這個人必定不是一個凡人。犯了錯誤不是很大的問題,有時對你的人生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問題是你是如何對待已經出現的錯誤,你是用怎樣的心態去處理它。
拒絕承認錯誤,也與怕承擔錯誤帶來的後果的責任有關。在這一點上,勇氣非常重要。要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敢於承擔責任,哪怕因此而受到處罰。然而,實際生活中,我們常見的是文過飾非,或者避重就輕,或者諉過於他人。這樣做,反映了一個人的怯懦、自私和不誠實。在戰國時“將相和”的故事裏,老將廉頗當認識到自己錯了時,便主動到藺相如門下“負荊請罪”——就是袒露上身,自己背一根荊條去認錯,那意思是心甘隋願讓對方拿荊條抽打自己。這樣做的人反倒會受到人們的原諒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