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雨安居結束後,舍利弗尊者計劃將要外出遊化,他向佛陀拜辭後,便與同伴準備離開。很多比丘都前來與舍利弗道別;在出發前,舍利弗尊者念出每位比丘的名字和家族姓氏。其中有位比丘未用個人及家族姓名,當尊者念到他的名字時,未注意到及時向他打招呼,於是他便耿耿於懷。
還有,當舍利弗尊者走過他身邊時,因袈裟輕輕掠過他的身體,這更加重了他對舍利弗的懷恨。當他知道舍利弗離開寺院後,他便去向佛陀告狀說:“世尊!舍利弗尊者,他自以為是你的大弟子,打了我一拳,差點傷了我的耳朵。他不但不向我道歉,反而到外麵遊化去了。”於是,佛陀便召回了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尊者及其他人來到佛陀麵前,向佛陀拜禮後,恭敬地坐在一邊。當佛陀問起這件事,舍利弗沒有為自己爭辯,反而敘說自己的為人。
當舍利弗敘說自己的為人時,那位誣賴他的比丘,立刻充滿了懊悔,跪在佛陀的腳下,向佛陀懺悔,承認自己蓄意誹謗。佛陀對僧眾們說:
“舍利弗早已經寬恕了他。”舍利弗尊者走到那僧人麵前,向他行禮說:
“同道!我已寬恕了你,如果我有什麼不對的,也請你寬恕我。”這時,眾比丘都說道:“這就是舍利弗尊者過人之處,他對這位欺騙他和誹謗他的比丘,不但不感到憤怒,反而向他行禮賠不是。”佛陀聽到他們的談話後,問道:“你們在說什麼?”比丘們告訴佛陀他們說話的內容。於是佛陀對比丘們開導說:“以舍利弗的性格來說,要他存有嗔恨心是不可能的。他的心,就像門柱一樣堅固,也如池水一樣平和。”
一個懂得謙遜的人是一個真正懂得積蓄力量的人,謙遜能夠避免給別人造成太張揚的印象,這樣的印象恰好能夠使一個員工在生活、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與能力,最後達到成功。
做一個謙遜的人,就是要做一個對別人的微小缺點寬宏大量的人,當然這些缺點並不能對社會的構成危險的話。要是每個人對別人嚴格要求時都以這條規則為準繩,不去注意別人的小缺點,善於體諒、寬容,那麼,人們的生活就會輕鬆得多。許多不幸之所以發生,都是由於很多人隻對別人要求嚴格,而自己則不然。即所謂嚴以待人,寬以律己。正因為這樣,在生活中才發生了人與人之間的爭吵、衝突、家庭悲劇。人們稱謙遜為一切美德的皇冠,因為它將自覺地把紀律、天職、義務以及意誌的自由和諧地融會到一起。一個謙遜的人如果將自己身上一切值得讚揚的東西看做是應該的、理所當然的,那麼他就會將紀律當做真正的自由,並且為之努力奮鬥。
富蘭克林說:“最難抑製的情感是驕傲,盡管你設法掩飾,竭力與之鬥爭,它仍然存在。即使我敢相信已將它完全克服,我很可能又因自己的謙遜而感到驕傲。”世界上沒有一個自大的驕傲者能獲得成功,唯有謙遜者可以。
3.勤奮。低調者的幸福搖籃
“勤奮高於天賦!”這是低調者相信的一句格言。勤奮是幸福的搖籃,一個人的幸福靠自己創造,靠自己爭取,而勤奮是孕育幸福之母,不管做什麼事,隻要勤奮工作,總會獲得幸福。
通常,人們有一種錯誤的觀點,以為天才不需要勤奮,這種思想簡直是毒害太大了。在有的人看來,天才根本不需要努力就能夠做成大事業。
本來,這種觀念也無傷大雅,問題在於,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自己就是天才,結果,斷送了不少人的大好前途。
然而在低調者眼中,天才的存在是可能的,但是認為自己是天才,則是很荒謬的,低調者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他從來不認為自己就是天才,他知道,世界上沒有什麼輕巧的事情,自己是一個普通的人,和天才不一樣。也許別人是天才,低調者隻會微笑著注視著天才,但是他不羨慕,不懊惱。他們認為,勤奮比天賦在成功中具有更大的意義。
所以,低調者相信有天才,同時他們認為,勤奮也可以造就天才。這就是說,在低調者眼中,天才有兩種,一種是我們上麵說的天才,一種是通過勤奮創造出來的“天才”。在他們眼中,更願意接受像後者這樣的天才。這樣的天才具備一些天賦,也有一定的基礎,但是也許並不比其他的’人高明多少,但是他們靠勤奮創造出天才。
在低調的人看來,想要取得成功,每時每刻都必須努力,無論是否願意,低調者永遠都是勤奮地工作。相反,高調的人卻不屑於努力地去工作,一旦他們有了一點小小的成就,就會把自己推向頂點。他們想成就一番大事,期望一夜成名,震驚世界,但他們從來就不承認盡心盡力工作的作用,不願意堅持,更不理解長年累月的辛勤勞作,同樣可以創造出天才所取得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