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低調一點,幸福一些(2)(2 / 3)

諾貝爾的父親是一位頗有才幹的機械師、發明家,但由於經營不佳,屢受挫折。後來,一場大火又燒毀了全部家當,生活完全陷入窮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債度日。父親為躲避債主,離家出走到俄國謀生。諾貝爾的兩個哥哥在街頭巷尾賣火柴,以便賺錢維持家庭生計。由於生活艱難,諾貝爾一出世就體弱多病,身體不好使他不能像別的孩子那樣,活潑歡快,當別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時,他卻常常充當旁觀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僻、內向的性格。

諾貝爾到了8歲才上學,但隻讀了一年書,這也是他所受過的唯一的正規學校教育。到他10歲時,全家遷居到俄國的彼得堡。在俄國由於語言不通,諾貝爾和兩個哥哥都進不了當地的學校,隻好在當地請了一個瑞典的家庭教師,指導他們學習俄、英、法、德等語言,體質虛弱的諾貝爾學習特別勤奮,他好學的態度,不僅得到教師的讚揚,也贏得了父兄的喜愛。然而到了他15歲時,因家庭經濟困難,交不起學費,兄弟三人隻好停止學業。諾貝爾來到了父親開辦的工廠當助手,他細心地觀察和認真地思索,凡是他耳聞目睹的那些重要學問,都被他敏銳地吸收進去。

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1850年,他出國考察學習。兩年的時間裏,他先後去過德國、法國、意大利和美國。由於他善於觀察、認真學習,知識迅速積累,很快成為一名精通多種語言的學者和有著科學訓練的科學家。

回國後,在工廠的實踐訓練中,他考察了許多生產流程,不僅增添了許多的實用技術,還熟悉了工廠的生產和管理。

就這樣,在曆經了坎坷磨難之後,沒有正式學曆的諾貝爾,終於靠刻苦、持久的自學,逐步成長為一個科學家和發明家。

諾貝爾的母親去世後,他把30億瑞典幣——一生的財產,全部捐獻給了慈善機構,隻是留下了母親的照片,以作為永久的紀念。後人為了永遠記住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學獎,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最高科學大獎。

其實勤奮也可以造就天才的,對於那些最初不可能取得特別成功的人來,更是如此。即使沒有具備很高的天賦和能力,即使智商平常,但是,隻要他認真鍛煉自己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技巧,付出艱辛的勞動,同樣可以取得成功。諾貝爾就是憑借著自己的勤奮獲得了幸福的生活。

但是有些人的確天賦不錯,卻不努力,隻靠想象,期待奇跡會出現,而不是付出勞動去爭取,最終卻是一無所獲。許多曾被稱為“聰明孩子”的學生,盡管天賦很高,能力很強,但是因為自認為有天賦,學習不努力,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成績下降很快。所以,天賦很好的人,如果不正確對待這個問題,往往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這樣的後果是:它不僅僅是暫時的使你失敗,它會影響你的自信心,在你的不斷失敗中,你的抱負會逐漸消失,同時也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最終成為一個“失敗者”。

彼得大帝作為俄國王位的繼承者,也是通過難以想象的艱苦努力才得到王位的。他比其他王室成員更經常地脫下宮廷服裝、穿上工作服。他26歲的時候,放棄了自己享樂的生活,開始周遊列國,向這些國家的優秀人才學習。在荷蘭,他自願當一位造船師的學徒;在英國,他在造紙廠、磨房、製表廠和其他工廠工作。他不僅細心地揣摩學習,而且像普通工人一樣幹活、拿工資。

在伊斯提亞鑄鐵廠,他用一個月的時間來學習冶煉金屬,最後一天他鑄造了十八普特的鐵,把自己的名字鑄在上麵。那些陪同他出訪的俄國貴族子弟,連想都沒想過做這樣的苦工,最後也不得不跟著他背煤塊、拉風箱。當時一個普通鐵匠鑄一普特鐵隻能得到3個戈比的報酬,但是工頭付給彼得大帝18個金幣。彼得大帝說:“我並沒有比普通工人做更多的事,你給別人多少,就給我多少吧!我隻想買一雙鞋。”彼得大帝這樣的人尚且需要如此勤奮地工作,更別說我們這些十分普通的人了。

俗話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如果一個人很有成就,那不是別人給予的,更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勤奮爭取的。

狄更斯曾經說過:“我所收獲的,是我種下的。”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有才能的人,就看你去不去爭取這個機會。

勤奮,對於人生來說非常重要。古人說:“一生之計在於勤。”勤奮對於人生來說,猶如土地對於耕耘者一樣,耕耘者越勤奮,土地獻給他的東西就越多。同樣,做人越勤奮,他所追求的目標就越能實現,他所需要的東西就越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