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樂市委陸書記從外地考察一番回來後,就提出要搞旅遊經濟的設想。這並不是隻有天樂市個別的做法,而且是許多地方官員的一個普遍認識,認為旅遊業是推動本地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為此,經濟學家還專門取了一個最時髦的名詞“節會經濟”,大都冠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專有名詞在前麵。於是,許多旅遊景點和旅行社都先後獨立或聯合舉辦了一些小型的主題活動,這些活動有的收效不錯,有的則落了個慘淡收場。但是,不管是收效不錯還是慘淡收場的,新聞媒介隻是從有利的一麵去宣傳,因此,一時間“節會經濟”就在全國各地蔓延了。天樂市也與全國的許多地方一樣,沒有抵擋得了“節會經濟”的誘惑,也倉促上馬。說他們倉促上馬,是因為,他們既沒有自然文化資源也沒有曆史文化資源,全市的主要產品是茶葉、蘿卜、油菜等傳統產業。一幫子禦用文人摸透了陸書記的心理,便給陸書記出了一個主意,主辦一個茶文化節。並提出,將茶文化作為一塊品牌來經營。陸書記在全市的茶文化節籌備會上,說得唾沫橫飛:一是以弘揚茶文化為特點,突出新特色,特色是節會經濟的生命線,茶文化必須突出“茶”字,使以“茶”為主的活動貫穿於整個茶文化節。隻有這樣,才能有別於其他節會,才能突出茶文化節的特色。二是以招商為重點,辦出新成效。茶文化節期間,要保證簽約五個以上投資規模達五百萬元以上的項目。三是以經貿活動為亮點,搭建新載體。四是以美化環境為看點,展示新形象……做好旅遊大文章,打造地方旅遊品牌。各鄉鎮區要圍繞節會研究自己的位置,尋找發展空間,推出特色活動……
回到區政府,丁四喜一直想著陸書記的講話,特別是“圍繞節會研究自己的位置”這句話重重地壓在他的心中。丁四喜找屠然嘯商量,屠然嘯總是不冷不熱地:“我們這地方沒有什麼特色,他說他的,有本事他來我們區裏搞,我去當他的市委書記!”盡管丁四喜心中有想法,他明白區裏搞節會確實賺不到什麼錢,頂多是熱鬧一下,老百姓娛樂娛樂。但是領導說了,還得要搞啊!有兩個鄉的書記散完會就提出了要搞蘿卜節、油菜花節,蜜福區的老百姓以養雞為主,總不至於辦一個雞節吧,辦這個節沒有錯,主要是這個名稱與那些齷齪的事混在一起了,玷汙了節會經濟這樣高雅的詞彙。
丁四喜與幾個兄弟鄉鎮區的書記們通了電話,問他們的情況,大都有了目標。主要是依靠一些傳統節日,適當地包裝引導就算完成任務,如陰曆的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十三、九月九等等這些傳統節日。因為這些傳統的節日,當地的老百姓會自發地組織起來,在這天開展一些鬥畫眉、鬥雞、唱山歌等少數民族活動。因為蜜福區就在城市旁邊不遠,老百姓大多都在外跑生意。再則,這裏的少數民族群眾大都已經漢化了,這些傳統節日活動,無法組織,即使組織起來也無法開展,因為群眾的熱情度不高。
正當丁四喜為籌辦一個什麼樣的節會而苦惱的時候,梅子找上門來了,說她們家鄉要舉辦一年一度的龍舟賽,相當熱鬧,邀丁四喜一塊到她們家鄉去看龍舟賽。梅子這麼一說,丁四喜的思路頓開:我們這裏不是也有一條蜜江嗎!蜜江說是江其實隻是一條跨度不到一百米的小河,前幾年下遊修了電站後,河水被蓄得清清醇醇的。在河上搞一次龍舟賽真是天賜的絕好場地。
對龍舟賽,丁四喜多少有些了解,他記得梁吳均在《續齊諧記》裏曾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拯救。端陽重渡,乃遺俗也。”說明當初端午賽龍舟是為紀念屈原的。明朝以後,這種習俗更加盛行,不僅宮廷舉行競渡,民間各地也都舉行競渡,其場麵極為壯觀。我國人民對龍的崇拜起源很早,從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出來的龍形玉器,就知道我國原始先民對龍的認識是一種馬頭蛇身、無角無須、無鱗無足的動物。傳說原始人能在山口或山槽處用石頭壘壩,砌成山幽,引龍進入,捕捉後進行馴養,作為水上交通工具。但這種辦法十分冒險,於是人們就用獨木剜製成小舟代替了龍。到了戰國時期,《穆天子傳》和屈原的《東君》,才將舟正名為“龍舟”。今日的龍舟競渡,已從民間習俗發展為體育活動。
在全區的龍舟賽動員會上,丁四喜的講話沒有陸書記的氣派,但還是有力的……這次龍舟賽既是旅遊節又是文化節,是大旅遊大文化,要全民參與,讓百姓歡樂,讓農民增收,要火爆熱烈,又要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