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情史》總後記一、緣起
《李世民情史》(又名《大唐女兒紅》)終於連載完畢了。
根據網站的字數統計,這部小說的篇幅是將近50萬字,雖然我現在正連載著的另一部《淩煙閣24攻臣》發布的字數已經超過30萬,可以預計一定會超過這一部的篇幅,但《淩煙閣》其實是一部係列,是若幹短篇與長篇小說的合集,以單獨一部小說的篇幅而言,當然還是這部《李世民情史》最長了。
這麼長的一部小說,從動筆到發布完畢,也就大約十個月的時間。我是去年八月末,也就是北京奧運會結束之後開始動筆的,今年五月份發布完畢。其實初稿甚至是更早之前的三月份就寫完了。
寫完初稿的時候,跟朋友諾諾說起已經寫完,她很驚訝,說以為這麼長篇的作品我會寫很長的時間。其實,我本來可以寫得更快,因為與此同時我還在寫《淩煙閣》係列,而且這部小說寫到最後的部分,楊曼的故事卡住了我,頸瓶了一段時間,寫了又刪掉,改來改去都不如意,已經是拖慢了寫作的進度。
不過,雖然這部小說寫的時間很短,構思的時間其實是很長的。如果真要追溯起來,可能要一直追溯到讀書的時候。我自小就喜歡李世民這個曆史人物,對他的個性、人生、情感都很感興趣,也經常看一些以他為主角或比較重要的角色的小說、影視作品什麼的。可是,可以說,絕大部分作品都令我十分失望,雖然有少數作品比較優秀,也有這樣那樣的缺憾。因此,我總是禁不住會自己構思一些關於世民的故事。但在此之前,這些構思都是東一絲、西一縷,不成體係,也組合不成一個故事。
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曆吧。因為看到沒有作品能把自己喜歡的人寫得好,於是就自己動手來寫。但我雖然構思著世民的故事有多年了,卻直到去年才動筆,那是因為我也吸取那些以世民為主角的小說的教訓,反思自己構思的故事,覺得不足以比它們更能克服那些普遍的缺點,也沒有把握能從頭到尾地寫完,很容易會變成大坑,便一直沒有動筆。
就是這樣,關於世民的故事的構思零零碎碎地持續了多年,但我一直覺得思路不成熟,沒有動念把它們寫下來。直到去年,應該是由於與諾諾合寫了一個短篇《千重苦夏》(後來這部小說就成了《淩煙閣》那個係列的第一部),激發起我對寫作的興趣,尤其是重新構思與世民有關的故事。這一次,情況明顯地不同,勢如破竹一般,我很快就想通了小說中各個人物的性格設定與故事情節。都想通了之後,我就感到有把握可以把整部小說寫出來,而不至於會中途放棄而變成大坑。
雖然半途棄坑是網上寫手常有的陋習,由於太普遍了,很多寫手都不以為意。但對我來說,卻覺得作為一個作者,把一部小說寫完整是最起碼的職業道德,盡管我並不是職業的作家或網絡寫手。所以,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可以把一部小說寫完,是不應該急於開坑的。
正是由於我是事先想通了所有人物才動筆,所以寫起來很快,也沒有太多的困難。但後來事情的發展還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幾乎使這部小說在快結尾的部分而中斷。那就是前麵說過的楊曼的故事部分,後麵分人物總結這部小說的時候,我會更詳細地解釋。我要說的是,其實正是楊曼這個人物,是這小說裏所有人物裏我最想得不夠透徹的一個,後來她的故事果然就成了完成這部小說最大的障礙,這可以說是從反麵再次說明,要有把握完成一部小說,先把所有人物的個性與大體的框架想得清楚,是最重要的。二、人物
(一)李世民
這小說的第一主角自然是李世民。但正如後麵會談到的那樣,這部小說由於采用了女性視角的寫作手法,難免帶來了一個問題,就是有時顯得世民不是主角,而是陪襯那些女性的配角(一笑)。客觀來說,我覺得這小說裏的世民形象還是相當鮮明而又可愛的,但可能真的不如女性角色出彩吧,尤其是後半部分。前半部分因為有機會寫戰爭與打鬥,世民的剛烈血性會比較容易地表現出來。但那時他還很年輕,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他的性情不夠沉穩,但我認為這是符合少年人的心理特征的。而後半部分,他的麵目就確實夠為模糊,不及那些女性的角色那樣顯得個性突出了。
我個人來說,真的很喜歡前半部分裏的世民,無論是《少年情懷》那一卷裏為著大自己兩歲的韋姐姐神魂顛倒、甚至哭泣流淚的深情少年,還是《鏖戰雁門》那一卷裏智勇雙全、如風如火的熱血少年,正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少年李世民的形象。對於這前半部分,我是十分滿意的。
至於後半部分,我確實是不由自主地在那些女性角色身上落墨更多,因為無法寫戰爭,世民在戰場上運籌帷幄的心計、英雄了得的搏殺,我隻好都放在《淩煙閣》係列裏去盡情發揮了。而武德後期的兄弟爭權,我一向不喜歡寫勾心鬥角的陰謀伎倆(雖然我認為我是能寫得出來的),所以世民的種種奪嫡手段,我隻是輕輕地帶過,包括與他敵對的李元吉的陰謀,我也更多地是把它作為楊曼的愛情故事的背景來描寫,側重的是其中的感情,而不是權謀本身。這樣,後半部分的世民的形象與前半部分相比,肯定是弱了一些,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網上有一部就叫《玄武門》的小說就是專門寫武德末年的兄弟爭權的,把世民的權謀心計寫得很活靈活現、入木三分,我是很佩服也很欣賞的,但那確實不是我會寫出來的風格。(二)長孫明
《李世民情史》隻有一個男主角李世民,但女主角卻很多(誰叫世民多情——或說是花心——呢?再笑)。不過我有比較濃墨重彩地進行描寫,所占篇幅較多的,也就主要是三個女性:一個是世民的三姐李瑛,她的故事著重的是世民與她的姐弟深情,而不是男女愛情;一個就是長孫皇後,還有一個是隋朝公主。
我把長孫皇後起名為長孫明。有一部分不了解唐史、受影視作品影響太深的讀者以為長孫皇後叫長孫無垢,甚至是叫長孫瓏兒。其實長孫皇後的名字沒有流傳下來,現在我們後人知道的隻是她的小名“觀音婢”。我取“明”字為她的姓名,就是因為我覺得這是最能概括我心目中的長孫皇後的人格特征的一個字。有人會指出,世民有一個兒子的名是“李明”,還有一個女兒的字是“李明達”,古人通常不會讓自己的兒女重複長輩的名字,但我實在是太喜歡這個最能概括長孫皇後的“明”字,所以還是不管這些細節了。甚至這小說寫到最後,我還安排世民是故意讓他與楊曼生的兒子取這個“明”字,用來紀念逝去的長孫皇後。這看起來是西方人才有的習慣,但我給出了另外的解釋,是世民想能再叫出“阿明”這樣親昵的稱呼,好像這樣就能在新生的孩子身上使長孫明的靈魂得以重生。這種愛到“癡妄”的心情,該是感人至深,也是順理成章的吧。
在這小說連載的過程中,有讀者寫電郵給我,說:“你裏麵的長孫太棒了。雖然我不粉她,但我很聽粉你小說裏的長孫的。”這讓我很高興。我希望對長孫皇後抱著喜歡或中立心情的讀者,都會覺得我這小說裏寫的長孫明是最完美的長孫皇後吧。雖然網上也有些長孫粉寫的小說就以長孫皇後為主角,但如果隻是通過貶低世民身邊的其他女性來達到抬高長孫皇後的地位的目的,我認為這不是高明的“粉”長孫皇後的做法,其實也隻是使長孫皇後的形象顯得不真實而已。因為,完美之人,可不等於是要對無論好人、壞人都一視同仁的。
在我筆下的長孫明,是個外和內剛的人。她表麵上溫柔和善,但內裏是跟世民一樣的堅定剛烈——甚至可能比世民更堅定剛烈,尤其是在麵對著宮廷鬥爭的時候。為了讓她的女性形象顯得真實,我安排了她在最初的時候也吃過一回的醋(《鏖戰雁門》那一卷的末尾),並以此為契機升華了她對世民的愛情,也為後麵她不會計較世民對其他女子的愛作了合理的鋪墊與解釋。
另外,不曉得有沒有讀者注意到,我寫的長孫明,還是個活潑可愛的人。我有特別刻意地見縫插針的描寫她與世民說笑玩鬧的細節(如《玄武絕情》一開頭時寫世民與眾女相處的一段細節),寫她是會說些取笑世民的話。在這小說裏,其他女子(除了三姐李瑛之外)都不會與世民這樣說話,她們愛他之餘也不由自主地敬畏著他的地位,隻有長孫明會這樣輕鬆地跟他說話,如同平等的朋友之間那樣。我是希望通過這樣微妙的區別,寫出長孫明的個性,也寫出世民與她之間的感情之深是無與倫比、甚至超越於男女之愛上的——他們不僅僅是相愛的人,還是並肩而戰的事業上的夥伴。
平心而論,我覺得長孫皇後不是一個容易寫得好的角色,因為她與世民的故事太順利,於是就顯得太平淡了。雖然現實人生之中,確實是平平淡淡才是美,但小說的世界是需要矛盾、需要衝突來表現人性的。平淡的美,比較適合用散文來表達,而不是小說。這也許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關於長孫皇後的小說不容易在扭曲角色——無論是扭曲長孫皇後本身,如把她寫成忍耐的怨婦;還是扭曲世民身邊的其他女子,把她們貶低來抬高長孫皇後——的情況下仍能寫得出彩。
在寫長孫明時,我也有過擔心,會因為她的故事性太弱而難以把她寫好。很慶幸的是,最後出來的效果我感覺算是很不錯,不過代價就是要把世民的性情寫得沒有那麼堅強。在麵對從父子兄弟的親情轉向君臣尊卑的過程中,世民顯得動搖而脆弱,而長孫明就名符其實地成為他那“成功男人背後的偉大女人”,支持與幫助了他的過渡。
至於二人的夫妻關係從基本上是一妻轉向多妾的過程中,有了前麵雁門關的情節作鋪墊,倒是比較容易控製得合乎情理。不過,在寫到長孫明與李瑛聊天時談到李淵一登基後,很快迷戀上新進宮內的宇文昭儀,我略略地寫及長孫明的心理活動——
我心中暗暗的想:“最初定計之時,世民就跟我提過最好能把張妃的名份壓到九嬪以下,當時我還覺得以父皇那麼喜歡張妃,要做到這一步未免過火,不是那麼容易。沒想到張妃這一哭鬧,自己把父皇對她的好感給毀了一半,又進去了一個宇文昭儀再分掉她大半寵愛……所謂世事難料,就是這樣的吧?還是說,男人大抵如此?一旦當了皇帝,一旦有了新歡……”
寫那一段時,我禁不住想,在這裏要不要深入一下。世民的地位變遷中,世民的內心感到迷茫與惶惑,長孫明的深心之處是否也難免有著類似的憂懼呢?但到最後,我還是沒有把這種心情往深入之處寫進去。也許這會影響了長孫明這個人物的深度——自從雁門關之後,她就沒有動搖,沒有迷惘,沒有掙紮,沒有痛苦……但,還是讓她保持那種雪一樣純白的形象吧!(三)楊洛
這部小說無疑吸引了很多楊妃粉,贏得了她們的喜愛。就我自己來說,我喜歡的是世民,而不是長孫粉或楊妃粉,所以對於網上甚是熱烈的長孫皇後與楊妃之爭,我是沒有興趣參與的。而作為一個作者來說,我卻確實比較喜歡寫楊妃,尤其是我筆下的這個楊洛。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楊妃那前隋公主的身份,與其子李恪確實在史書上留下過一筆,說是世民很喜歡他(當然至不至於真的想立他為太子是另一回事),還有他最後的悲劇性結局,都讓他們母子的故事有很多可供想象的空間。
於是,不需要往爭風喝醋的方向去編造情節,楊洛的故事天然地就很豐滿,很有感染力。我對自己筆下的長孫明當然很喜愛,對楊洛也十分的疼愛——是疼,因為她的人生曆程確實是混雜著痛苦而顯得耀眼。長孫明的愛情故事是正劇,楊洛的愛情故事是悲劇,而我又要重複諾諾在《千重苦夏》的後記裏說過的那句阿裏士多德的名言“我們天生愛悲劇”,所以我也就天然地愛楊洛的故事。
如果說長孫明的個性是外柔內剛,楊洛則是從裏到外都是那麼的剛烈,內心卻因為客觀遭遇的大起大落而難免充滿著猶疑與痛楚,這其實真的是更像世民。當然,正如我通過長孫明的心理活動所指出的那樣,楊洛是從上麵走下來,所以會格外的痛苦;世民是從下麵走上去,其實也不會盡是愉快。但相比之下,當然是楊洛的痛苦與煎熬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