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情史》總後記(2 / 3)

在這小說裏,楊洛的人生有三個階段:公主時期,雀鼠穀與長安陷落的時期,以及最後作為世民的妾室的時期。前兩個時期,可以說我都覺得對楊洛的塑造很感滿意。公主時期的雁門一役是我的最愛,因為我真是太喜歡寫戰爭與打鬥了。這一役裏無論是世民、長孫明,還是公主,人人都很出彩。

第二個時期,則是比較悲情。有讀者評論說,看到雀鼠穀裏公主說終於要殺死世民時流下淚來,以及看到長安陷落時公主看著大殿上世民一步一步向她走來,都感到很唏噓,忍不住也哭了。我自己還真沒想到這兩幕會寫得讓讀者的感觸如此之深,但我確實是著力地營造那種身不由己、無可奈何的悲劇氣氛。或者說,與其說是會悲傷到讓人哭泣流淚,不如說是一種讓人哭不出來的抑鬱的情緒吧。

第三個時期,其實涵蓋了陰貞烈行刺事件、李恪的出生與最後的玄武門之變,中間的跨度很大,尤其是最後一段情節與前兩段情節之間的間隔,所以如果隻是關注楊洛的讀者,會覺得緊湊程度不足,張力弱了些。但前兩段情節我也很滿意,最後的玄武門之變,楊洛大有重現當年在雁門關的公主風采,也讓我寫得很快樂。要說有什麼遺憾,就是她最後的死亡寫得太匆忙了。更要向楊妃粉的讀者們道歉的是,在最後一章居然沒有再提楊洛。我其實是很想提的,但看來看去就是找不到合適的地方把楊洛插-進去。為了確保情節的一氣嗬成與流暢,隻好作出這樣的犧牲了。

總的說來,我對楊洛這個人物真是很喜歡、很滿意。要說以長孫皇後為主角或重要角色的小說不少、但真能把她寫得好的幾乎沒有,那麼以楊妃為主角或重要角色的小說其實也不少,但風格大多都過於瓊瑤式,往好說是小兒女態或小資,往不好的說就是狗血煽情。可是在我心目中的楊公主,經曆過那麼多的風風雨雨之後而能在史書上留下“地親望高,中外所向”這樣的評價的,骨子裏應該是個堅強剛烈、而非麵對命運逆來順受的柔弱女子吧。(四)李瑛

李瑛不是世民的妻妻妾妾,而是他的三姐。最初寫這個人物,本來隻是因為限於女性視角,但很多時候都無法由世民的妻妾提供視角,於是就引入了這個世民的姐姐(雖然在很多小說裏被錯誤地寫成世民的妹妹)。

但是,很意外地,李瑛這個女角最後寫出來的效果之好,甚至不下於長孫明、楊洛這兩大最主要的女角。如果說長孫皇後與楊妃早在我寫這小說之前就已經各有數量相當的讀者粉絲,李瑛卻無疑是完全靠著讀者看我這小說之後,才獲得了他們的喜愛。

事實上,在我心目中,李瑛與長孫明、楊洛正代表了三種類型不同、但都是我最喜愛的女性形象。長孫明是外和內剛、心清誌明、寬宏廣闊,如包納百川的大海;楊洛是意誌堅強、個性剛烈,但也不失明智與慧眼,如在山間跌宕的急流;李瑛則是爽朗豪邁,也有洞察世事的眼力,可說是介乎於長孫明與楊洛之間,如一往無前的長江大河。

李瑛這名字是虛構的,有朋友指出後來唐玄宗的太子也叫李瑛,出於避諱的需要,世民的姐姐是不可能取名為“瑛”的。這種事情我自然是知道的,但正如因為我覺得“明”字最能概括長孫皇後的人格特征而執意於把她的姓名起為“長孫明”一樣,我也是覺得“瑛”字最能概括我心目中的世民三姐的人格特征——既有巾幗勝須眉的英氣,又不失女性的心思細膩慎密——而仍然執著於此字。再說,李氏胡氣重,據稱李淵的姓名曾經還是“李世淵”,也就是世民的姓名承襲了他的姓名的一半,這種做法在所謂的胡人習俗之中很是盛行。再加上男女各別,(世民的兒子李明與女兒李明達不就有重名嗎?)這樣勉強也算講得過去,我也就把李瑛這名字保留下來了。

關於李瑛,唯一的遺憾也是寫她的死那一場顯得匆忙倉促了些。其實在最初的設想中,我沒有打算要直接寫她的死亡。是因為第一、二卷才發布出來,讀者就已經愛上了三姐,於是我那“天生愛悲劇”的癖好又發作了,立時決定了要詳寫她的死亡經過。不過,其實無論怎麼樣安排,李瑛之前的言行舉止已深入讀者的心裏,這,已足夠了吧。(五)楊曼

楊曼以她在這小說後半部分所占的篇幅與推動情節的作用而言,可說是僅次於長孫明與楊洛的第三大女主角了。這個人物在小說前半部分出現得不多,也顯得陪襯的味道較濃,不少讀者隻是感到她是個很溫柔很溫柔、以致無法向世民說出她的愛意的女子。

楊曼並不是我理想中的完美女性的形象(我理想中的完美女性就是上述的長孫明、楊洛、李瑛這三人),但她少女時期還是很不錯的,嫁給元吉、成為齊王妃之後,卻因壓抑而變得性情怪僻,也就顯得比較另類了。但她又不像陰貞烈那樣壓抑更強、時間更長,所以還不至於是扭曲到變成怪異。

楊曼是我寫得最痛苦的一個人物,她在後半部分的故事也是我整部小說寫得最痛苦的段落。在此之前,隻要時間允許,寫這小說我都是勢如破竹,沒有太多的阻礙,更談不上是頸瓶。可是寫到楊曼的故事時,我忽然失卻了以往那思如潮湧、不假思索就能下筆千言的暢快淋漓。楊曼的故事,我寫了好幾章又會整個地刪掉,如果不是現在都是用電腦打字,那種在電視上見到的創作者缺乏靈感時寫了一張紙又團成一團扔下、不一會兒身旁已滿是廢紙的情景,就會真實地出現在我身上了。

本來,此前我想通了如何寫元吉,當時還興奮得幾乎睡不著,覺得是絕妙的點子。可是,到寫楊曼的故事的時候,其實也就是寫元吉的故事,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那時已經離想通元吉的故事的時間太久遠了些,那種靈感湧現的興奮變得模糊不清,寫起來盡是縛手縛腳、不知其可的困惱。

我的困難是,一方麵我要讓楊曼先與世民暗中相好,另一方麵我又要讓楊曼在玄武門前夕與世民決別而與元吉和好,怎麼把這個轉折寫得合理,讓我費盡了心神。當我向諾諾訴苦這困惱的時候,雖然她開解我說,其實讀者一般都會接受作者安排的轉折,我也不用那麼為合理性而苦。可是我自己作為讀者的時候,最氣憤的就是作者強行轉折而全然不顧是否合理,因此到我自己做作者的時候,我也不想種出這樣“強扭”的瓜來。

但不管怎樣,我最後還是把楊曼與元吉的故事寫出來了,已經是盡我所能地安排得合理自然,效果如何,自然是要由讀者來判斷的。我隻能說的是,這是最讓我費神的段落,而且寫完了這個段落之後,我覺得連自己的心境都變化了。頗有點“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覺,就像我已經回不去寫這一段落之前的那個自己了。這甚至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了我完成這部小說後續寫《淩煙閣》係列時的心境。(六)其他女子

所謂其他女子,主要就是韋珪、韋尼子、陰貞烈這三個所占篇幅較少的女角。雖然這三人占的篇幅較少,但也可說是各具特色,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形象。

陰貞烈的故事比較集中,她的性格相對來說在這小說裏也很另類。描寫她更多其實是為了在楊洛的故事中增加波瀾與不幸,但她本身也有獨立的個性與形象,不會隻是純粹的推動情節的工具性人物。但她的形象與這小說的風格不太相合,所以不便展開得太深入。所以喜愛上她的讀者大概沒有,對她的同情也不會太深吧。

韋氏姐妹裏,我本來較著重的是姐姐一方,尼子妹妹其實就如陰貞烈那樣,隻是為了推動別人(這裏是韋姐姐的故事,以及李瑛之死)的故事而寫下來的,沒想到竟是撞到了小普的“萌點”上(這可是小普的原話哦),說她的“害羞別扭嬌蠻”很可愛。居然有這樣的意外收獲,使尼子妹妹這個即使在三人之中也是出場最少的一個,其形象鮮明、個性獨特並不下於其餘二者。

至於韋姐姐,其實我個人認為她對世民不是一種男女之愛。雖然這小說寫得世民像是個“萬人迷”,但凡女子都喜歡他那樣(當然張妃、尹妃除外啦),言情小說難免如此,再說我覺得有些小說為了反萬人迷的普遍化設定,故意安排一個女子被世民喜歡而她卻絕不喜歡、甚至是討厭世民,那反而是更狗血的效果。

不過,我還是認為韋姐姐對世民的態度沒有必要寫成是男女之愛。她之於世民,自然是因為初戀而成了一個情意結。但世民之於她,卻始終隻是一個小男孩的形象,他對她的仰慕、甚至於是崇拜,正如小s總結的那樣,正如當下的追星族對偶像的迷戀,處於偶像地位的她,初時當然感到很是愜意,後來世民已是秦王之時則是多少有幾分感動吧,但應該上升不到愛情的程度。最後她嫁給了世民,其實更多是為了尼子而不是自己吧。(七)女性之間的情誼

這小說裏我寫了好些女性之間的情誼:長孫明與楊洛之間的惺惺相惜,長孫明與李瑛之間的共同在世民背後默默地支持著他,以及韋氏姐妹之間的手足情深。

在寫長孫明與楊洛在雁門雲定興的營帳之外互相承諾、雙手緊握的那一幕時,我就在該章的後記裏說,中國古代演義小說中男性之間義氣深重的情景很多,女性之間能有朋友之義卻即使是在現代的小說裏也甚少會寫到,希望這一幕能彌補這個遺憾。在寫完那一幕的時候,我就已經想好了,到玄武門之變時,也要再寫一幕類似的,以起前後呼應的效果。寫玄武門之變前夜,我如願地再寫了類似的一幕,結合後來楊洛之死,那彼此的承諾就更能顯出絲絲的悲劇意味來了。

長孫明與李瑛這一對,為著她們都共同愛護的世民,就更是合作無間。畢竟長孫明與楊洛都是世民的妻妾,長孫明與李瑛卻分別是妻子與姐姐,後者之間更能傾心相交,坦言無忌。長孫明與李瑛一起商量如何共同對付後宮,以及在韋氏姐妹於洛陽之戰後重返長安、韋姐姐想世民能娶尼子妹妹入門為妾那一次二人達成共識——“隻要是世民選擇的,我們就支持!”這兩幕應該是最感人,也是我自覺把這一對女性的情誼寫得最為得意之處。

至於韋氏姐妹的手足情深,在世民已成為秦王後重見二人的那個段落裏表現得最詳盡了。正如前麵所說,我的想法是,韋姐姐主要是為了尼子妹妹能嫁入秦王府,所以答應了世民的求婚的。(八)其他人物

再撇除上述談過的人物,我認為這小說裏寫出來的效果比較滿意的,還有李建成、李元吉這兩兄弟。

建成作為世民的大哥,在這小說裏所占的篇幅很少,直接出場的隻有開頭兩卷的《校場風雲》與《少年情懷》,然後一直到《天賜麟兒》那一卷裏才通過李瑛的回憶再次出現。其後的《孽緣情債》一卷雖然也有直接出過場,但所起的作用不大。他的形象變得鮮明突出的,是李瑛回憶他在劉文靜之死中被揭發嫉妒世民立功的心態。我把這嫉妒之心安排為不是那個時候才有,而是其實一直就潛藏在他內心深處,是他過了十年的獨子生活之後忽然要與出生的世民分享父母之愛而無法適應。

這樣的描寫,世民粉的讀者看了拍案叫絕,可是沒想到這小說也吸引了建成粉的讀者,她們卻是很不高興。說起來,建成粉的出現,應該是《秦王李世民》那部台灣劇裏扮演李建成的嚴寬相貌很是俊美而起,從此曆史同人耽美裏多了個“民成”的類別,“太子美人”的稱謂大為流行之餘,也養成了一批建成粉。

有讀者氣急敗壞地在有關的章節之後爭辯,說建成與世民的兄弟之情在李淵稱帝之前應該是很好。其實這小說裏也是這樣描寫的,小說開頭兩卷裏建成的大哥氣度與風采是顯而易見的。我想那個讀者的言下之意大概是指建成不會暗暗地嫉妒世民吧。